一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心灵感悟
光阴似箭,岁月匆匆,六月在大学而言是收获的季节,又一批莘莘学子满载收获,背负希望,承载梦想即将离开母校,踏上新的征程。对于我们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而言,我们也收获满满的将要结束一年的支教工作了,虽然将要返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了,但内心更多的却是充满离别的忧伤,这种忧伤来自于我在支教地学校师悉心帮助下的成长,来自于对教师这个职业更深的理解和眷恋,但更多的是支教地学生无邪的笑脸,渴望知识的愿望和真诚乐观的生活态度深深的感动了我。
千金难买少时苦,回眸去年夏天,我和郑文文、朱莹3人带着胡锦涛总书记对支教团的殷切嘱托,来到了澄城县王庄镇中学和刘家洼中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乡镇的校园虽不算大,但别致整洁;教室虽不算新,但窗明几净。教师们忙碌的身影,孩子们欢快的脚步,为那静谧的校园增添了几个灵动的音符。领导们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教师为我们准备被褥、忙前忙后;孩子们则争先恐后的搬行李、打扫房间。
然而初来乍到的我们对陌生环境还有很多不适,物资缺乏、用水困难、交通不便等因素,成为我们的困扰。离乡背井,孤旅天涯,思乡思家人的牵肠挂肚,时时难以释怀。但师生们的热情如阵阵春风,驱散了心中的阴霾,内心陡然生出“家”的韵味。
仍记得开学那天,看到学生家长衣衫褴褛、风尘仆仆,显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苍老于憔悴,他们怀着满心的期待把孩子托付给我们,心中莫名生出一种敬佩之情,也深深体会到肩上的重任,我们背负着家长沉甸甸的信任“孩子就是他们的天,是他们的希望啊”。从那天起我便告诉自己,一定要像上届支教团王伟学长一样,用爱和坚持,提携学生的成长,要做到问心无愧,无怨无悔。
乡镇学校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我们虽不能代替他们的父母,但希望成为他们的姐姐,给他们亲人间的关怀和照顾。面对心疼钱不愿去医院看病,强忍着疼痛的学生,郑文文自己掏钱代孩子看病;朱莹也经常帮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缝补衣物,被学生亲切的称呼为“莹姐”。她们还经常为学生做饭、补课、带他们去春游,倾听孩子们内心的苦闷,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上问题。无私的付出也收获了累累硕果,他们所带班级的集成屡次名列前茅,公开课受到多名校长啧啧称赞。
支教老师的责任不仅是为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自身优势,为学生开拓眼界,提高综合素质,不能让乡下的孩子成为井底之蛙!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歌唱比赛、队列比赛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使他们得到了良好的锻炼。今年我参与组建了学校广播站,建立小记者团。抓住各种契机,以广播的形式给同学们丰富知识、陶冶情操。3月份就率先在广播中倡导全校师生学雷锋、讲文明,拉开了 “学雷锋月”的序幕。响应上级号召,在校园开展了反邪教宣传,并提出“崇尚科学勤学习,防范邪教报祖国”的口号。广播站很好地配合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获得县教育局以及全校了师生的一致好评,现已成为学校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
渐渐地,我们爱上了支教,这里的孩子有纯真、无邪的笑脸,有时他们拉着你的手,听你讲大学里的新鲜事;有时害羞地叫你一声姐,然后笑着跑开;有时,在桌上放一个鸡蛋和一张纸条,语言虽然很简单,读着却有一种莫名的欣慰。
支教的岁月,与其说我们教给了学生们什么,倒不如说是他们教会了我们如何热忱为人。在这一年里,支教这个平台让我们接触到基层的许多人与事,让我们在行动中把自己的优缺点充分地展露了出来,在改正提高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都成熟起来。诚如总书记所言,“经过支教扶贫实践”,“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我们这些志愿者“丰富了阅历、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
三尺讲台,领万千学子驰骋天地之间,
一方教室,引无数心灵神游古今未来。
支教!青春无悔的选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张丹
责任编辑: 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