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论坛
所在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项目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植物电子地图
项目成员:王家悦、魏云尘、余 意、许宇星、姜心宇
指导老师:易 华
项目简介:以校园平面规划图为背景,调查各种植物在校园中的位置、数量、分布格局,用便于识别的图标标志,把各种植物的准确位置标注在校园平面规划图上,制成精美、详细的校园植物分布电子地图。电子地图网站包括两大内容,一是以校园平面图为主,通过点击具体的位置,查找观看校园各地区的植物信息,二是反查系统,通过植物名称搜索植物在校园的具体分布情况,同时添加了校园风景展示的相关页面。网站一方面为我校植物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能展示我校优美的校园风光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素养。
植物电子地图
所在学院:理学院
项目名称:质子化交联壳聚糖对氨基黑10B的吸附
项目成员:刘 倩
指导老师:黄瑞华
项目简介:本作品通过对壳聚糖进行交联和质子化,制备了一种吸附剂。研究质子化交联壳聚糖颗粒投加量、初始氨基黑10B质量浓度、吸附时间、温度等对吸附脱色效果的影响。在吸附剂质量浓度为4.2g/L 条件下,当氨基黑10B初始质量浓度低于40 mg/L时,吸附率可以维持在85%以上,外加阴离子对氨基黑10B 的吸附脱色有抑制作用。氨基黑10B在质子化交联壳聚糖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静电吸引力是氨基黑10B吸附的主要驱动力。采用壳聚糖这一天然能源作原料制备吸附剂,效果好,无污染,可再生,因此该吸附剂有望应用到印染废水的实际处理中。
制备的吸附剂
所在学院:创新学院
作品名称:夜蛾科三种成虫口器感器的超微形态
项目成员:王 娜、魏劲松、党 露、王建波
指导导师:花保祯
作品介绍:口器是昆虫的重要取食器官,而分布于口器上的各种感器可实现昆虫对食物的判断与选择。夜蛾科是鳞翅目第一大科,许多种类为重要的农业害昆,其口器为虹吸式,具有一个较长的喙管。不同种类的夜蛾,其喙管上的感觉器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系首次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SEM)对鳞翅目夜蛾科三种重要农业害虫——棉铃虫、烟青虫、银纹夜蛾口器感器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明确其感器的类型和功能;以实验照片为基础和主要分析对象进行感器种类、数量、分布、外部形态特征的统计、比较和讨论,可为今后的分类学研究提供超微结构的形态学基础,为其系统分类、预测、防治,尤其是诱杀法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超微形态
所在学院:林学院
项目名称:活性木炭制备及重要性状分析
项目成员:梁潇、马 菁、陈林敏、赵成娟、朱薇熹
指导老师:余仲东
项目简介:生物质炭具有改善土壤性能的效果,不同来源的生物质炭在结构上有明显区别,并表现出不同的性能。本实验通过对常见树种生物质炭的制备和理化性质研究,测定了不同木炭的得率,亚甲基蓝吸附值,吸水保水性,pH值和热解液抑菌效果,并就木炭对盐碱土中小麦的生长和木炭对麻风树叶抑制下生菜的生长进行了初步研究。获得了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活性木炭材料,为木炭进一步筛选用于土壤改良和制备生物质土壤改良剂提供一定依据。实验取材简单,充分利用农林副产品,将对农林废弃物资源化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麦子
所在学院:园艺学院
项目名称:微藻高效分离、培养、保存实验技术探究
项目成员:孙良昱、崔文靖、郭玉琳、李 扬
指导老师:陈坤明
项目简介: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我们在实验室中建立起微藻分离、培养、保存等实验体系,总结了以往的方法,重新制定了微藻分离操作中微管分离法的操作流程;对微藻培养方法中的自养生长和异养生长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一种防污染半连续培养微藻的实验装置(专利号:201220680508.7),也同时利用该装置得到了一些微藻生理数据。同时得到来自全国8个地区的藻单种:小球藻属藻9种,绿球藻属藻2种,盘星藻1种,丝状藻3种,不明藻类2种。
下一步计划对比全国不同地区小球藻的异同,来寻找具有高光合能力的绿藻并建立新的微藻产氢反应器体系。
藻单种
责任编辑: 团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