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秦腔现状,续秦腔之情   

信息来源:人文学院秦腔自乐班发展状况调查队      作者:杨有娟 宋坤霖   浏览次数:58   发布日期:2014-07-28
 

    7月28日上午11点半,顶着炎炎烈日,耐住酷暑和高温,我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秦腔调研实践小组同行6人一起蹬车来到了杜寨村,进入杜寨村村民家中进行访谈交流,了解秦腔的发展状况,收集杜寨村村民相关的秦腔活动的信息。

    刚进入村子,来到一家农户家门口,我们就看到有三位奶奶坐在门廊的石凳上在唠嗑,我们就上前和奶奶们攀谈,奶奶们一听到我们要了解秦腔的相关情况,就特别激动,有一个奶奶不等我们问问题,就开始给我们描绘他们当时参加秦腔排练、表演的欢乐场景。

    每晚听一场秦腔戏是那个时代人们最好的娱乐方式了,奶奶说虽然白天大伙们在田里劳动了一天,但是晚上不顾一天的田间劳累,会演唱秦腔的人撂下手中的锄头,顾不上吃饭就急匆匆来到戏棚子准备表演活动,在戏台后准备的差不多了,这时吃完晚饭的村民们就坐在戏台下面的地上等待着他们演唱了。秦腔戏台,不需舞台灯光,以天作幕布地为台,伴着铿锵锣鼓几件简单的乐器便可演绎人间悲欢,无拘无束,唱戏的投入,听戏的也投入,提袍抖袖,大吼大唱,一条嗓音破空飞去,撞在墙上,踅回来,声犹震耳。

    随着谈话的深入,我们了解到的信息也渐渐多了,从和奶奶们的交谈中我们得知:文革之后,也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秦腔演奏活动骤减,村民们投入生产的干劲足了,生活条件好了,娱乐方式渐渐多了,秦腔也渐渐被村民们遗忘了,大批的农村秦腔艺人渐渐逃离秦腔戏剧团、秦腔舞台,在村里,晚上很少有自发组织的秦腔戏剧可以观看了。

    通过此次走访,我们意识到秦腔这个古老的中国文化瑰宝正走向没落,在当前,在电视、网络等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当代人的生活、娱乐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秦腔戏曲面临生存考验,不少优秀戏曲表演手段都在失传;***************流失、青黄不接现象令人堪忧。对我国秦腔戏曲的保护、传承工作迫在眉睫。传统文化浓缩的秦腔戏曲,是我国陕西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成果,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扶持,努力实现戏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与此同时,希望通过阅读我们调研小组所收集的资料和信息,能让社会上人们真实地了解秦腔现在的发展状况,为振兴秦腔,为秦腔的永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 吴依伦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