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渣滓洞集中营 承红岩革命精神   

信息来源:经管学院赴重庆红色寻访团    作者:廖思源/文 陈越 李显/图 浏览次数:1282   发布日期:2021-08-22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赴重庆红色寻访团第八站来到了重庆渣滓洞,此次寻访旨在探寻红色景点,给队员以知识的汲取、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深刻学习革命前辈的无畏精神。从而更加满怀信心地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此时的重庆非常炎热,但这也抵挡不住队员们的热情。早在调研开始之前,队员们就已经团结协作,商讨出了行程方案;同时,对渣滓洞的历史意义,开放时间等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和调研,当日早上九点,队员们在烈士墓地铁站汇合之后,一同前往渣滓洞,开启了这天的红色寻访之旅。

重温背景知识

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小煤窑,后国民党军占为监狱,在此关押了大批革命者,如江竹筠、许建业等,最多时达三百余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仅15人脱险,有文艺作品《红岩》等以此为原型。

走进红色基地

走进渣滓洞,囚室墙上记载着遇难的烈士名单,上百名烈士生年不同,但卒年一致为1949,国民党特务在胜负分明局势已定的情形下,依然用机枪扫射,用汽油燃烧的残忍手段屠杀共产党人,他们大多数牺牲时才20多岁。让队员无比感动的是囚室墙上大屠杀幸存者语录:“陈作仪、何雪松一听枪声,立即挺身上前,掩护身后的难友。”“李泽、张学云等立时和敌人展开惊心动魄的夺抢斗争。”看吧,这些革命先烈们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英勇。

在寻访过程中,队员们还注意到了一位耄耋老人,他走路颤颤巍巍的,家人搀扶着他,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驻足良久,眼神坚定而深邃,他的胸前别着一枚党徽。想必老爷爷年轻时也一定是个风云人物,我们明白,眼前的这位老爷爷,就是老一辈共产党员们的缩影,他们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尊敬和学习。原本要采访老爷爷的念头也打消了,因为我们不想打扰他,这是他对他“战友”们的深情探望。

在门口,队员们遇到了年纪相仿的青年志愿者,在炎炎烈日下,他们身穿红色志愿服显得格外耀眼。当队员们采访他们时,他们的回答也格外感人,当被问到你们为什么会在炎热的夏天来当志愿者时,他们回答到:“我觉得我们做的这些和革命先烈比起来都微不足道,同时这次活动也能加深我们对于革命前辈们的了解。”通过志愿者们的叙述,队友们深刻的感受到了他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也体会到了团队这次寻访之旅收获满满。

本次重庆渣滓洞的寻访活动,让队员们了解历史,不但明白了和平生活的可贵,也懂得了何为红色文化,何为红色传承,何为民族之魂。

c3bdbebe2c2e4781b96a071c382ed8d0.jpg

队员参观渣滓洞史料

0298b4c4f23849778e032dc2d8776991.jpg

队员参观渣滓洞牢房

9b837c6578364a49abee69c311b1b232.jpg

队员采访渣滓洞志愿者


编辑:王悦     终审:陈怀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