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对杨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8月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赴杨凌非遗文化调研队的同学们走进杨凌区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相关负责人张钊老师的带领下,了解更多的杨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更加了解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杨凌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34项,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八个类别。除了成员们之前走访过的高浮雕传拓技艺,五泉曲子,五泉周家泥塑,石家村木偶戏等八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外,还有后稷传说,秦腔表演艺术,五泉刺绣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杨凌蘸水面制作工艺,上川口锣鼓制作工艺,姜嫄庙会,恩义寺庙会四个省级非遗项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是以个人身份申报的,同时也有一些是以集体形式申报的。一个人身份申报的非遗传承人往往由于学历不够,没有办法写出比较好的申请文章,同时在传承过程中也存在着个人力量单薄的问题;以集体形式申请的非遗项目在申报、经费、传承等方面的发展都会比个人申报的好一些。
在全国范围内,对于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宣传方式有很多,比如大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非遗相关的比赛,非遗产品展,非遗传承人培训等等。但是,在杨凌由于非遗项目比较少,上述活动并没有或者比较少。主要采用的是组织一些活动,非遗文化进校园,网络宣传。关于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前期会有政府组织,但在后期主要是学校和非遗传承人合作,这也造成了活动后期一些非遗文化没办法真正走进校园,被学生们熟知。政府行为只是在平常的展览、展示、展演时,邀请非遗传承人参加,以此来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手艺,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这项非遗项目。而个人由于经费等等原因,很少进行自己的宣传。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政府并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只是交给杨凌文体局监管,这次和成员们交流的张老师也仅仅是兼职负责非遗的保护。对于其传承与发展,主要是依靠自身力量,政府仅仅是给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同时,在杨凌也没有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馆,只是在杨凌区文化馆的三楼有一个简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里面也只是简单地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板,并没有实物展示,也没有专门的讲解人员。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由非遗的传承单位组织负责。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或传习所,政府支持但是由于资金的限制,大部分也是由非遗传承人自己建设。
中华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我们不应该使其淹没于我们这个时代,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其保护和宣传。这其中不仅仅要靠那些中华文化的传承人,政府方面也应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不能让传承人们仅仅是单纯的为爱发声。正如非物质文化展厅的结束语所写的那样“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没有记忆的城市也没有美好的未来”。为了城市和民族的未来,我们没有理由忘记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的非物质文化,所以从此刻起我们都应该加强保护意识,多了解中华文化,多参加有关中华文化的活动。
文化馆
文化馆
文化馆
文化馆
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