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叶,一叶千年   

信息来源:农学院赴杨凌非遗文化调研队    作者:杨艺恒、李玉莹、刘亚丽/文 李钰、李玉莹、张洋/图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22-08-03
 

叶雕,又称剪叶,取材秋季成熟的自然落叶。它是比剪纸更古老的艺术,有史可查的记载,西周早期就出现了叶雕作品。为了更加深入体验这一古老的艺术之美,7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赴杨凌非遗文化调研队的同学们来到了杨凌非遗文化传承人李相龙老师的工作室。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成员们了解的叶雕的发展现状,欣赏了叶雕之美。

进入室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展架上的叶雕作品,小小的一片叶子经过李老师的雕刻,便成为了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当团队成员问到为何成为叶雕非遗传承人时,李老师讲到:“从小我的家里人就从事这项技艺,当我来到大学后,我把这项技艺也带到了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叶雕,我也决定将这项技艺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于是在我的努力下我成为了这项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叶雕艺术在剪纸之前就已经出现,或者可以说是剪纸的前身,在几千年以前的中国,这项技艺就已经被勤劳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在农闲之时,人们用树叶进行创作,在树叶上记录下来生活,在几千年以后,这项技艺仍然被传承了下来 ,叶雕创作者们在树叶上雕出了美好的今日,也描绘了充满希望的明天。

说到创作,李老师也讲了自己最初遇到的困难,“以前的人们用的是即将腐化的叶片,这样才能保证叶雕做出来可以保存,而我觉得这样的叶片时令性太强,当时我就在想,能否发明一种方法可以直接将叶片处理为适合创作的状态,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我终于发明了一种可以满足我需求的方法,我也申请了专利。事实证明努力最终是有回报的,我可以在任何时间制作我的叶雕,而不用受制于时节限制,我的叶雕技艺也逐渐精湛,可以在各种大赛中获得奖项,得到认可。”一项技艺的传承需要的是坚持,而在坚持中还能对这项技艺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这是难能可贵的,创业初期李老师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在一一克服了这些困难之后,叶雕技艺也迎来了它的春天。

叶雕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雕刻,而是它其中所包含的内在精华,一枚叶片,从看到它,捡起它到设计它,雕刻它,直到其成为一件完美的作品,这并不是一件易事,“雕刻技艺本身并不难,经过简单的教学便可以学会,但如何能雕刻出一件有灵魂的作品,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设计才是这其中最值得我付出心血的部分”,正是有了李老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才能设计出这么多让人觉得惊叹的作品,才能让人通过它的作品看到其中所包含的历史人文,这也正是非遗文化的精华所在。

李老师的叶雕不仅具有其历史底蕴,而且在现在的乡村振兴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柞水县是李老师叶雕作品的制作生产地之一。据李老师所说,这个县妇女和老人占了人口总数的很大部分,她们日常除了照顾孩子没有其他工作。叶雕的制作工艺简单易学,不到两个小时就几乎可以完成一幅简单的作品。当订单量比较大的时候,向他们提供订单。这种做法不仅可以较快的完成订单,更可以部分解决柞水县妇女和老人工作问题。使她们在闲暇之余通过自己的双手补贴家用,提高经济收入。叶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其文化价值,更通过自身与现在的国家政策结合实现了在新时代中国的新发展。

   《培根随笔》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那么,从此次叶雕的学习中我们到底收获了什么,如果只是简简单单的只是知道叶雕这门技艺的现状,我们大可不必前往拜访李老师。只是在网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很多与之现状相关的东西。在这里,我们更多的是了解非遗文化的宣传方式,非遗文化技艺的创新。除此之外,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思考,郭沫若曾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我们在学习技艺时应该大胆创新,紧贴时代,方可与时俱进,使这门技艺更好的传承下去。



编辑:刘丁豪     终审:陈怀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