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走进朱家嘴村淳朴乡情 科普服务助力村民脱贫   

信息来源:经管学院    作者:张开拓 郭章栋/文 图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19-07-30
 

  走访南北,不如来陕南农村走一遭。有道是“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陕南关中乡村振兴调研队第七小组来到了宁陕县朱家嘴村进行为期两天的调研。当走进村子,依山傍水,颇有山村乡情,诗情画意,伴有浓浓乡俗。此次小组调研的目的主要是深入了解村民科普服务现状、探讨科普服务扶贫模式,而后评价新型扶贫模式的效益以及村民的满意度。

  科普先人知识  坚定信仰创未来

  调研小组一路沿着公路,走到村口,印入眼帘的便是散点分布的房屋。清晨,也是村民饭后闲谈的时间。组员从一位老婆婆中了解到每年总会一次不定期的科普活动,而村委会都会邀请当地老人前来对村民进行当地特产的文化。当事人热情地说,尽管地小人少,但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可不能忘。她说:“每次举行这个活动,老支书和村干部等党小组成员总要提前开会组织学习。”而后,尽管村民文化程度不高,但在他们的努力下,渐渐地知道了《宁陕县优秀家训注译》,《梁家河》等等一些文化知识。令人庆幸的是,努力的成果可能会迟到,却从不会缺席。朱家嘴村民风逐渐改善,并且加强了对党的信念。

  每每看到那位老婆婆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调研组便深刻地了解到,连老人都充满干劲,年轻的村民还有什么理由不为脱贫而奋斗呢?都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精神上的助力也必不可少。朱家嘴村前书记邵明高说:“通过今天学习《梁家河》,我们要增强党员信念,在新时代发挥新作用,要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特别是现在我们村上的脱贫攻坚和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很重,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我们党小组也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正是贫困,所以坚定信念;也正是贫困,所以科普振兴,摆脱愚昧。

  科普产业知识  另辟蹊径来致富

  朱家嘴村属于秦巴山地地貌区,地势起伏较大,村民不是住在山上就是山沟。正是这种特殊地形,也是为了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结果导致了耕地面积大幅度缩小。从村委会处了解到,朱家嘴村村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两亩。更有甚之,没有耕地,有的租地来种粮食,有的就外出打工,以维持生计。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村干部决心改变现状。调研组经过与支书的详谈,了解到,他们彻夜未眠并时常去外地考察优秀的示范村庄。但是却经历了一连串的挫折,曾不止一度要放弃治疗。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村干部意识到每一个示范村庄都有它独特的治理模式,而他们就不能照搬照抄,而应该应地制宜,探索出自己的发展风格。于是,村干部不再闭门造车,而是深入民情,听听民声,寻找问题根源。在不懈努力下,便出现了一产为辅,二产为主,三产为补的以科普服务为中心的新型扶贫模式。

  当队员们走进农户进行访谈时,有一位老人回忆起那些辛苦的日子,黝黑的脸上带着满满的幸福和自豪,好似那一道道皱纹就是他的徽章。这位老人说:“以前的我,年龄大出去打工没人要,在家也没什么地可以种,只能闲置在家里,穷的揭不开锅。而自从政府大力支持扶贫工作,我们这里引进工厂,有活可干,有钱可赚。就算到了活少的季节,我们这里也开展了旅游业,也可以当个热心的导游指引旅客。村书记说了,只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得当,我们不愁没饭吃。现在我们各个的腰包都鼓起来了,真的感谢政府和村委会。”

  科普振兴乡村  脱贫攻坚不可移

  事实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也正犹如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同时狠抓技术进步这一要领。”所以在创新的新时代,与时俱进跟上现代技术发展潮流也成了振兴乡村脱离贫困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科普时时刻刻都要狠抓,坚定不移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乡村逐渐脱贫致富。

  

  图为老支书讲授《梁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