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会-【穗言杯征文】学子秉承西农精神 助力西部乡村振兴

欢迎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会! 高级搜索 |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学子心路
站内搜索 Search
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团学组织» 研究生会» 学子心路

【穗言杯征文】学子秉承西农精神 助力西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 2019-06-28 来源:校研会宣传部 作者:赵田田  浏览:



青年是最富活力的一代群体,是社会发展的接力军,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不断注入青年群体这一新鲜血液。犹记得初踏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校门之时,印象颇深的是屹立在正前方的具有民国情怀的3号教学楼,她诞生于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累累弹痕提醒着我们作为西农科教事业的发源地代代科技工作者是如何坚守“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的传承。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西部乡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入城市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致使三留人员的数目与日俱增,造成西部地区多数乡村的土地遭到闲置甚至荒废。其次,高校扩招推动更多青年接受高等素质教育,但此类乡村文化精英的青年群体毕业后返乡几率很小,***************的流失使新的发展理念、经营管理方式等难以有效运行。再次,西部的多数乡村受半熟人社会的影响,青年后备干部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导致乡村干部年龄结构普遍老化、青年干部出现断层。面对上述困境,要实现衰退乡村的振兴,仅仅依靠留守在乡村的老人、妇女等是不现实的,作为西部农业高校的学生,运用所学助力西部乡村振兴是秉承老教授们根扎杨凌,躬身笃行的精神传统,是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的体现。

西农学子志愿服务给予乡村振兴***************支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但乡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的支撑, 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 引导乡村的新风尚、新气象。农业高校作为高素质“三农***************”培养基地,可以为乡村社会的振兴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再生劳动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农业高校,在2017年到2018年间先后向陕西省合阳县、镇巴县派出两批博士生和研究生组成的科技镇长团去基层挂职。此外,西农还组建“书记帮镇助力团”“专家教授助力团”和“优秀***************先锋服务队”为主体的***************工作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给予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志愿服务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学生扎根基层、奉献群众,树立起新时代农业科技青年的新形象,把科技扶持工作做扎实、做出成效,在乡村社会的治理中传播西农智慧,发出西农声音,贡献西农力量。在加强乡村的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的同时既弥补了乡村***************之不足,增加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又可以推动志愿服务与乡村振兴实现良性互动,锻炼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

立足专业推进深入村民自治中协商民主的嵌入研究

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对乡村社会进行有效的治理,不断满足乡村主体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诉求。新时代下乡村治理机制不断创新,运行已久的村民自治逐渐凸显乡镇行政权主导村民自治权的现象;西部地区的多数乡村在实现自治中存在只重视民主选举的现象,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作用几近淡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立足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推动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以来逐渐出现将协商民主嵌入村民自治的趋势,在实践调研期间,对西安董岭村、杨凌的关村和阳光社区的乡村协商民主实践进行剖析,深化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认知,探索乡村协商民主的生长机理,拓展乡村协商民主的实践空间,推动协商民主在基层的制度化体系化建设,强化广大乡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助于推动乡村民主政治建设更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践中村民自治以村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对乡村事务进行管理、监督、决策、协商,充分调动了村民的主体性与积极性。

毕业学子在乡村工作中注重法治的功能

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基层民主的发展提出要“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加强乡村治理中的法治进程,是基于村民自治法律的前提下,依据具体的乡规民约制定适合乡村的法治发展战略,为乡村的有效治理提供了善治的创新机制。高校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在实际的工作中以自身所学,通过乡村宣传栏、文化墙、宣传标语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的事例向村民解读村民自治组织法及村委会选举的法律、法规,促进村民对民主选举的认识,逐步熟悉民主的原则、规范和程序,引导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以此强化村民法治观念,不断推进村民自治中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协商的法治化建设。

西农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德治的宣传

道德在乡村治理中起到善治作用,能为乡村自治、法治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新时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生当有新作为,不断在社会实践中弘扬优秀传统美德,推进村民对传统美德的认同。作为扎根三农的高校,坚持组织全国优秀学生社团、学校义务环保协会连续15年开展“保护母亲河”环保实践活动;连续12年开展秦岭青年使者活动,组织广大学生深入秦岭社区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活动;组建了55支志愿服务队,以乡村的道路为重点,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等宣传画,充分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入基层,聚焦乡村治理,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的同时,涵养乡村社会的德治氛围,为乡风文明贡献西农力量。

丹青不知老将至,时至今日,代代老教授们韶华远去,伴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长的他们为了她的长远发展,从风华正茂走向耄耋之年,始终如一,不改初心。他们用一生诠释“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眼望西农现今的卓越成就,回顾她数十年的发展足迹,坎坷波折,却依稀可见植物病理学家李振岐、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昆虫学家周尧等一大批老教授的斑驳足迹,他们学于西农、用于西农、教于西农,他们固守信念,献身祖国,坚定初心的精神成为代代西农学子奋进的旗帜。

新时代赋予青年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理应立足专业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助力乡村振兴,发挥共青团、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为提高乡村的文明程度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获第四届“穗言杯”全校研究生征文比赛三等奖

                                 

                       编辑:王敏

                                            责任编辑:周蕊、岳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