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团学组织» 学生会» 新闻中心» 校会新闻» 三下乡|重走两河致富路,感悟振兴新征程

三下乡|重走两河致富路,感悟振兴新征程

来源:动物科技学院 作者:邓帅豫 孟祥瑞\文,李震兴\图 发布日期:2022-08-10 浏览次数:

   为深入了解两河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8月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赴柞水县寻访总书记足迹,争做秦岭生态卫士调研服务团成员,再一次来到两河村,再一次进一步了解小村庄的振兴之路。

   两河村地理位置偏僻,深居秦岭腹地,但这个位置所拥有的独到气候条件——凉爽湿润,为天麻中药材的种植和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两河村的村民种植天麻从而脱贫奔小康奠定了基础。

1ea312e40817463fb6f4d363aff6af13.jpg

王大爷为团队成员讲解天麻知识

 王师傅热情地带团队成员来到天麻养殖地,向大家介绍并演示天麻如何种植,以及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王师傅先在地中放入混有萌发菌和天麻种子的树叶,再在树叶上依次放上大木棒,缝隙放上小木棒,撒上蜜环菌,最后盖上泥土、杂草等。王师傅指出:在种植过程中,木棒的选用也十分讲究,不能采用含有油脂的木棒,一般采用柏树,并且木棒湿润一些会更利于菌丝的生长,木棒上的菌丝向天麻传递营养,从而达到天麻高产的效果。

be13b0a82e0e4fa8b11a637a71738bb0.jpg

两年前,两河村的人们就依靠天麻和其他作物,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摘下了本村“贫困村”的帽子;而今,富有经验的两河人民还将继续种植天麻药材,走向乡村振兴的新道路,走向安康富裕的新生活!


51cb2f8732a7478e964732e222de420b.jpg

村民向队员展示当地木耳

两河村实行“借棚还耳”模式,大大减少了村民们所需要参与的环节和工作量。这种模式的主要构成是由村里负责建设木耳基地,将木耳大棚或土培木耳交由农户管理,并与农户签订借款协议。农户还承管采摘,售卖等环节,同时合作社向农户免费提供木耳菌棒和技术指导,并以35元一斤的价格收购干木耳,柞水县还推出了“1153”计划及发展木耳1万亩、一亿袋、产量5000吨,产值3亿元,来促进木耳产业发展。此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对当地木耳产业发展和产品研发项目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d8775bd3dbec4013b0614b9e149fec8b.jpg

虽然两河村的木耳基地只建成了一年,但从目前村民反馈的收入来看,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相信在以后技术更成熟时,小木耳会展现出更大的价值,带领两河村的村民走向富裕,开启新生活之路。

研究生李金灿向调研团成员们介绍道,绿野养殖有限公司是两河村集体经济之一,当前年产鲟鱼1.5万尾,多鳞白甲鱼年繁殖量5万尾,整个渔场年产鱼量可达20万斤,村民人均分红能达到1500元。201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为两河村村委会提供技术帮扶,目前主要由动物科技学院的吉红老师和董武子老师负责技术指导,由常驻渔场的四名研究生负责日常管护、养殖试验等工作。

64ec6c468209456687ef723dad76a670.jpg

调研成员、村民和老师一同进行增殖放流

冷水鱼养殖项目不仅为两河村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更是对当地的生态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调研团成员从董武子老师口中了解到,多鳞白甲鱼是两河代表性野生动物,但因为多年的滥捕滥杀导致其数量剧减,而动物科技学院的吉红老师和董武子老师首次实现的,多鳞白甲鱼的人工繁殖,对恢复其群体数量有着重要意义。据此董武子老师带领着调研团成员和村民来到山间的小溪旁进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增殖放流活动。此次放生的鱼为数量有26000多尾,其中二龄多鳞白甲鱼约3000尾,一龄多鳞白甲鱼约8000尾,鱼苗约15000尾,放生结束后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希望鱼儿们能在小溪里自由的成长,完善两河村自然的生态链,以促进两河村的生态环境发展。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对两河村脱贫致富产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两河村围绕“为什么扶贫,如何扶贫”这两个问题展开特色扶贫,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突出产业带动,发展生产来实现全村百姓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