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高新小学见证了志愿者们的点滴成长,也更加期待他们新的蜕变。希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全体志愿者能真正将自己岗前培训所学与支教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所学奉献给西部大地,用汗水浇灌祖国花朵茁壮成长!”
近日,我校收到了一封来自杨凌高新小学的表扬信。信中对我校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开展教育教学实习期间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
师徒结对,教学一线“传、帮、带”
“我的结对师父是一位经验十分老道的语文老师,她用一节节用心的课堂告诉我,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怎样站在讲台上。”3个月的朝夕相伴,李心雨心中充满了感激,更装满了收获。
在岗前培训中,每一名研支团志愿者都有一位结对师父,跟班听课、教学观摩、教案撰写、批改作业、试题讲解……都是小老师们的日常。
“这篇课文里有‘触’‘巴’‘紧贴’三个动词,可以让孩子们把手放在桌面上依次做出这三个动作,在实际感受中生动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40余场教研活动的积累,笔记本上记满了王钺涵学来的“教学法宝”。
真正投入教育工作,不仅要钻研教学理论,更得有管理的智慧。
“都说小学‘三分教七分管’,在成为跟班老师后才真正意识到这话不假。”第一次尝试独立带班的姚睿奇对班级管理有了新认知。
同在杨凌高新小学实习的江龙梅说道,“班级管理也是一门学问,我们在实习的体验中锤炼自己‘班主任’的职业感,更体会着这门职业所带来的快乐。”
实战演练,支教老师初长成
从“明理受业求知”的学生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研支团志愿者们第一次面临着角色转换的考验。在杨凌高新小学实习的张颖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埋在作业堆里碰到的都是问题,站在讲台上看到的全是方法。
“从‘要我上讲台’到‘我要上讲台’,我学会了与小朋友沟通,教学技巧也不断丰富,这些都增添了我站稳三尺讲台的底气。”张颖惊喜于自己的变化。“在师父徐老师的指导下,我梳理出了五点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方法,今后我将在支教实践中不断温习、不断反思,常学常新、常悟常进。”
上台试讲仿佛是一面镜子,一面检视着志愿者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查漏补缺,一面督促着志愿者们从模仿开始,走出属于自己的新步伐。
“只有说到孩子们的心坎里,才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力量。”孩子们不喜欢照本宣科,如何为学生带来一堂生动的道德课,成为志愿者蒋舒颖苦想的课题。在师父梁老师的建议下,他尝试把课堂跟红色寻访结合起来,让学习可感可触。“踏上三尺讲台,是教也是学。挫折会有,焦虑会有,但我会一直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是孩子们让我拥有了更多的可能。”蒋舒颖深有体会。
锤子一轻敲,土豆会爬杆。焦子洋任教的《神奇的科学实验》受到了许多小朋友的喜爱,也让她被小朋友们的强烈兴趣所感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做的,是为孩子们打开那扇兴趣之窗,让兴趣引领孩子们的无限潜能。在今后支教服务中,我将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为孩子们搭建出彩平台,帮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用心陪伴,教育是一场心心相印
“老师,你有多高啊?”“老师,你学的什么专业呀?”孩子们天真的眼眸、稚嫩的声音让张建余感受到初为人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身上也增添了新的责任与使命。
“教育不仅要文明其精神,也要野蛮其体魄。”大课间,时常有调皮的孩子玩乐打闹、不好好做操,这可怎么办?张建余不仅向体育老师请教了规范动作,还主动当起了领操员,孩子们果然认真了起来,还在不久后的校园啦啦操比赛中获了奖。
一个互动的眼神,一抹会心的微笑,是师生之间独有的默契与信任。张靖霞发现,面对小孩子,要用真心换真心,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鼓励学生勇于追梦。舞蹈比赛后,曾经畏惧舞台的小女娃对她说,“老师,谢谢您!我发现原来我也可以跳得很好。”这句话在张靖霞心里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坚定了她去西部点亮更多孩子梦想的初心。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的光亮闪耀出来。”从学姐手中接过接力棒,郭欣晨担起了杨凌高新小学国旗班的担子,为了做好孩子们的选拔和训练,她下了不少苦功夫。
“圆了孩子们的小小军旅梦的同时,也圆了我的教师梦。我们一起流汗、一起流泪、一起进步,孩子们教会了我如何和学生相处,我教会了他们如何扛起肩上的责任。”郭欣晨感慨道。
政治锤炼,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本次课程既有由深入浅的理论阐述,又有实践层面的分析与思考,令我深感作为一名农林学子身上的责任与使命。”研支团成员甄玉荷在学校第十四期“青马工程”学员交流会上分享道。
当得知全国人大代表王连增受邀来校作主题讲座,正在团委见习的高晨晓火速赶到北绣大厅,帮队友们抢占到第一排的位置。“我们每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都要在学校参加为期一年的‘青马工程’专项培养,淬炼思想之魂、深扎信念之根。”高晨晓说。
既有思想洗礼,也有实践锻造。“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我们入东南窑发现西农精神,进田西村厚植‘三农’情怀,到扶眉战役纪念馆感悟初心,上杨家岭革命旧址探寻真理,赴梁家河庄严宣誓……在理论和实践的交融中深刻感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志愿者刘世元收获满满。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希望在青年”“ 在‘自找苦吃’中破茧成蝶、淬炼成钢”……五四青年节,一场第24、25届研支团临时团支部联学共建活动正在火热进行。
“让真理的甜味沁入心田,需要一批讲好真理故事的传播者。研支团作为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一线力量,我们坚持不懈提升个人理论水平,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让真理的甜味滋养孩子们的心田。”孙子牛在活动中感悟深刻。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把支部建在岗位上,让组织生活开到志愿服务的第一线!”
今年3月,我校研究生支教团临时党支部正式成立,为支教服务工作顺利开展构筑起坚实战斗堡垒。研支团志愿者们依托临时党支部开展理论学习、强化思想引领,在支教岗位上亮身份、当表率、做贡献。
“行有标准、动有方向,有了党支部,更有了凝聚力。党支部将我们的心紧紧连接在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我们有信心在新征程上接续唱响西农研支团的青春之歌!”面向即将开始的支教生活,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全体志愿者斗志昂扬、整装待发。
2023年是我校组建派遣研究生支教团的第13个年头。学校围绕理论素养提升、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大国三农”主题教育等九个模块实施“青马工程”研究生支教团专项培养计划,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第25届研支团志愿者们累计参与教研活动200余次,独立授课120余节,线下培训84课时,户外实践拓展6次,线上培训2040分钟,在点滴学习中不断增进理想信念,提升服务水平,坚定服务基层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西农研支团从3人开始,成长为146人的成熟志愿队伍,一批又一批,一年又一年,他们在三秦大地与壮美八桂、在黄土绵绵与柔波碧水间奉献自我,回应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