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家留存的中药柜
当地刺绣文化
当地龙文化刻碑
当地刺绣文化
老龙潭风光
老龙潭纪念馆
走访当地居民
今天是我们来到泾源县的第二天,我们宁夏回族文化实践队根据村民的指引和推荐,前往了老龙潭。老龙潭是泾河的源头,俗称泾河脑,也是黄土高原上的“天然水塔”。它从这里流经陕、甘、宁3个省(自治区)、28个市县。蜿蜒流长530公里,于陕西高陵县汇入渭河,一清一浊,因此就有"泾渭分明"的说法。
我们实地考察了老龙潭附近的中华龙文化馆,了解到了龙的形象说、龙形象与宗教影响、古代配饰等等,感受到了强烈的历史气息。除了关于的龙的文化,我们还看到了当地回族人民的许多剪纸艺术品。在最后纪念品馆中,我们还看了由当地人家手工制作的刺绣编织的作品,绣法独特,栩栩如生。同时还走访当地周边祠堂和庙宇以及当地居民,了解到了一些传统民俗故事,例如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魏征所斩泾河龙王即此地等等。老龙潭的文化传说不只是回族,更是当地与汉族文化结合的体现。老龙潭风景秀丽,也作为水库利用重力势能发电。不仅是装饰作用,更有实用价值。
下午我们去拜访了一位世代村医的家庭。了解了一些常见、实用、有效的偏方,例如:治疗腮腺炎的草药可以使用大黄;治咳嗽还是蜂蜜、梨,发烧可以拧后脊柱穴位来治疗;头疼捏眉心或捏后脊柱穴位;利用苦荞面、头发丝、蜂蜜、蛋清、核桃仁做成泥敷在后背前胸以驱寒;若是伤筋动骨则可以采用花椒水驱寒……现在回族医药的使用已经不算很常见了,大家大部分是去医院治疗。看病看得比较好的医生大部分也都被派到了医院里,现余的村医少之又少。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过去的许多东西正在离我们远去,人们渐渐淡忘了它们的存在,削减了它们在人日常生活中作用,用看似更加快捷方便且减轻人们苦难的方式,将其取而代之。文化的丢失和遗迹也就随处可见,人们也许忘记了,它们曾经带来的作用,在那个没有快捷交通,没有互联网,没有西药传入的时代,它们也曾是“救命稻草”。以古人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的,让人也许说不出其中原理的“偏方”;以尝百草,越高山,无数次失败,配成的中草药方,正在离我们远去,正在被我们淡忘。
从实践活动开始到今日,我们几乎逢人便问回族医药,但是,当地的大多数人也只是知其一二,人们普遍回答都是去医院看病等等。我们社会实践的初衷是收集和传播回族医药,就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可能更加需要呼吁大家对回族医药乃至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不否定新事物的出现,也不评价其好坏利弊,但是,我们需要溯源,不能将自身宝贵的财富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