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里的青春对话》观后感
社会1701
听敬老师的讲座是一种享受,一种共鸣,也能引起太多思考。如果下面的文字不能给读者这种感觉,只能很抱歉自己的功底不够,希望大家多多包涵。不知道为什么,听他们说话,我的心会颤抖!喜欢他们的包装、片花、音乐、配音,听到音乐我会震撼,虽然不是自己的经历,但是看到那一个个镜头闪过,我会感动。
在现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新闻调查》这样的严肃节目居然会为“生存”担忧,《读书时间》这样的栏目也没能存在下去;是商业化还是坚持,实在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一切都源于混乱的价值观。有些人还扛着,有些人,却最终选择了“自我选择”。
谈到记者们的区别,敬一丹说:
记者和记者的区别,不是看他来自哪家媒体,而是他是否恪守了记者的责任,或者是喜欢无中生有捕风捉影。现在有些记者干了很多“太不像记者干的事儿。”这一方面是由于生计原因:报刊间竞争太大,且“是个学校就有新闻系”,***************供大于求。我总是在忧虑现在的风气坏了,识文断字算是一件崇高的事,但有些人的做法却一点崇高感都没有。举个例子:白岩松在天津售书,有记者问他对央视主持人普通话不过关的事情怎么看?白岩松忙着签名,看了他一眼没有回答。第二天的报纸上登出的是:“白岩松白了记者一眼。”我现在是
一上网就烦燥,看着那些文字,总忍不住想发火:他们好歹也算个知识分子啊。
问:敬老师您曾经说过“朱镕基总理是《焦点访谈》的后台”。那么,那些通过“说情”把你们想揭露的事情掩埋起来的人,他们的后台难道还大得过总理么?我实在无法理解。
答:(笑)这位同学肯定是“尚方宝剑”的故事看多了。反舆论监督的力量往往是不透明的;朱镕基总理不是主编,在我们节目编排的日常程序中,有太多的力量可以介入,不可能每次都惊动总理。那些“说情”者的后台,往往又与记者们个体的前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得不加以顾忌。
其实我们每个节目被枪毙的过程,就是最好的“新闻调查”。
我们为什么不去自杀?因为我们期待下一次。
《书香里的青春对话》观后感
公管1701
敬一丹老师让我明白,生命是一树树的花开与美好。
敬一丹公开承认自己很土,她说:“我觉得,在我们这样一个很大众的节目里,跟酷什么的远了一点,但是我能接受别人酷,比方说有一些赏心悦目的节目,以年轻观众为主要对象的节目,也挺好的,但是我只能是欣赏,让我在《焦点访谈》里酷一下的话,我想大多数观众是不能接受的。我觉得我穿着是挺土的,也挺随便的。但是,在节目里头,穿什么样的衣服也不是一点想法都没有,比如说《焦点访谈》这样的节目,是很大众的,它大众到了有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远离时尚。《焦点访谈》的观众中平民百姓居多,甚至有一大半是农民,尤其是有相关内容的时候,我都要求自己在穿着上,包括发式,都尽量大众化,人家都说,你这发式怎么十几年如一日啊———我连剪头发都不希望观众能看出来,就一点点剪,让屏幕上的形象稳定。敬一丹去年犹豫了很长时间之后,放弃了读博士的机会,为此,女儿批评她不思进取,她自己也“患得患失”了好一阵子。现任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东方时空》节目主持人。曾经主持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迎接新世纪、建党80周年等一批的大型直播节目。连续获得3届“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现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节目研究会副会长,广西民族大学与北京广播学院兼职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丈夫王梓木,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敬一丹,1955年4月27日出生,黑龙江省哈尔滨人,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加入中央电视台,曾任《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经济半小时》、《一丹话题》、《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栏目主持人。 敬一丹曾获得第一、二、三届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敬一丹是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节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与艺术研究院兼职教授。
享受美好,静待花开,生命如此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