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香国色,丹景醉容》报告会心得_共青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 - 素质报告厅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素质报告会» 学子感言

  《牡香国色,丹景醉容》报告会心得

  风景园林艺术学院  环设1503 李子仪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她是花中之王,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她的美使历代诗人为之歌颂。她历史悠久,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中国文化早已和她结下不解的情缘,牡丹文化扩展至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你是否也为牡丹那雍容华贵的姿态所惊艳?

  今天听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延龙老师给大家带来主题为《牡香国色,丹景醉容-走进牡丹与牡丹文化》的专题报告会。让我们共同走进牡丹花的世界,一同体味不一样的国色天香。

  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初的时候了解了牡丹和芍药之间的区别,无论是花瓣上、叶子上还是花期。都有很大的区别,也让我们很长见识。也观赏到啦许多不同类型的牡丹,讨人喜欢,惹人爱。

  中国为牡丹之乡。牡丹在中国被誉为“国花”、“国色天香”、“花中之王”……在世界上负有盛名。

  牡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见于文字者,是以药用植物记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尔后,正史、野史、杂著中,屡见不鲜。晋朝谢灵运谓“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中说“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隋志·素问篇》中也有“清明次五日牡丹华”的记载。

  牡丹为毛茛科落叶灌木。根皮(俗称“丹皮”)入药,花供观赏。

  牡丹,原为野生植物,遍及全国各地,“与荆棘无异,土人皆以为薪。”(《广群芳谱》)后来,由爱花人移为家养。唐代,牡丹盛于京城长安,“每春暮,车马若狂。”(《国史补》)争看牡丹。宋代,牡丹盛事,移至宋都洛阳。“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幕,笙歌之声相闻。”(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明代,“曹南牡丹甲于海内”(《曹南牡丹谱》)曹南,即山东曹州,今属菏泽地区。曹州牡丹,清代最盛。“曹

  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东郭二十里,盖连畦接畛也。”(同上)清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称“曹州牡丹甲齐鲁”。

  牡丹,除上述地方外,南方、北方皆有。南宋国都临安,即今浙江杭州,每逢暮春,牡丹尽开,“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南宋吴自牧《梦梁录•暮春》)明都北京,亦尚牡丹。北京极乐寺国花堂前、京西北海淀、嘉兴观西惠安伯园、白石庄等地方,均有种植。安徽亳州,以及川、陕、青、甘、宁山区,也有大量园育和野生牡丹。流传在青、甘、宁一带的山歌“花儿”中,有一首开头就唱:“青伞毛驴汗浃浃,莲花山,满眼都是牡丹花。”四川峨嵋山上也有牡丹。据一九八一年《旅行家》杂志报道,峨嵋山万年寺中的牡丹,八0年和八一年冬季开放,传为奇闻。牡丹冬天开花,稀奇是真的,但也不是空前,不是亘古未有的“奇迹”。宋人苏轼在《和述古冬日牡丹》诗中,就有记载:“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

  牡丹花,妖艳多姿,雍容大方,富丽堂皇,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格,被推崇为“国花”,是当之无愧的。自古引起许多文人、墨客讴歌赞美她,也是很自然的。据初步收集,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二百四十余首,一百三十多家,其中,以唐代为最多,共一百一十多首,五十多家。包括象王维、李白、李贺、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李商隐等一些很著名的诗人、学者在内。仅白居易一人,就有十五首。宋代,三十余家,五十余首。金、元、明三代,三十余家,三十多首。清代,十七家,二十八首。近代和当代文人,也写了不少牡丹诗。

  牡丹诗的内容广泛,思想深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小的侧面,它是汇成我国史诗海洋的一支闪闪发光的涓涓细流。

  牡丹文化揭示了国花牡丹雍容华贵代表盛世中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越来越具国际影响力和认知度,正激励着国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同时,也表达了汤兆基先生试图将现阶段零散研究进行跨学科地梳理和整合,建立涉及植物、园艺、药物、旅游、文学、美术等门类的“牡丹文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