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中的中日两国及变化中的中日关系”报告会优秀感想(一)_共青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 - 素质报告厅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素质报告会» 学子感言
“变化中的中日两国及变化中的中日关系”报告会优秀感想(一)

发布时间:2015-03-26 作者:校团委 出处:校团委 浏览:118次

                    看,名家眼中的中日两国
       昨晚,著名旅日社评作家蒋丰老师来我校做了演讲。使我获益匪浅。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的互相交流的场景曾经是一段佳话――日本曾在中国文化鼎盛时期从中国学走了不少东西。

然而伴不断膨胀的随贪欲野心而接踵而至的战争损害了正常的文化交流,昔日较为和睦的邻里关系出现了一段无法抹去的裂痕。 目前中国的国力正处在不断增强的阶段,这种变化必然会导致两国之间的关系的重新洗牌,为了应对未来的局面,无论今后日本会成为我们善邻也好,还是成为我们的恶邻也好,我们都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了解的工作。 应学了解日本并不能只做预防的打算。日本毕竟在国家建设和与国际接轨方面比中国起步要早,了解日本还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有益的内容,来丰富我们自己的建设。例如,本书中的采访对象可以说是涵盖了日本政坛的精英,并且蒋丰先生所提的问题也颇为尖锐,但绝大多数的被访者都能够坦然回答相关的问题,这足以说明日本政界人士的文化素养。

讲演后,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十分有意思。其中一位女生在提问中表示自己非常喜欢外交,但又时常感到判断不准,为此而苦恼。蒋丰先生送她两句话:第一,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第二,外交是妥协的艺术。
                                                                                                                                        
                    

                                                    

                                                                      资环143  崔雅洁

 

 

                 素质教育报告会感想

这次大学生素质教育报告会名家讲座的主题是变化中的中日两国和变化中的中日关系,主讲人是旅日社评论作家,日本新华报中编蒋丰先生。我对中日两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很是关心,这次蒋丰先生的讲座以其敏锐的思维、分明的意见立场和对中日关系的分析及洞察深深的打动着我。
  
蒋先生表示来西安很是欣慰,在谈到过去的中日关系时,他不得不提及日本与西安割舍不开的浓浓关系,并开玩笑说西安是日本他妈。中国唐朝时期的繁荣昌盛是有目共睹的,日本非常大的优点之一便是你越是强大越是要向你学习,唐朝时日本就曾多次不惜千辛万苦漂洋过海派遣了许许多多遣唐使来中国学习。

蒋丰先生回顾了近代中日关系,谈到了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可怕的鸦片战争,恨铁不成钢的清朝。对于一件事的发生必定包含了多种原因,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其原因诸多。

中日关系现在存在诸多问题,领土问题、慰安妇问题、教科书问题、靖国神社问题和历史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的,日本毕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了解。中日邻居关系改不了,我们不忘本,不忘历史不忘国,只能了解,只能相处。        
                                                                           
资环143  杨波

 

 

                                    国际战略格局与中日关系的相互影响

   中日两国都曾是深受二战后国际体系影响的国家,都曾是冷战时期亚洲地缘政治分裂所形成的对抗阵营的重要国家。不同的阵营选择,开启了战后时代两国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但共同点是,从二战结束到今天,两国都从一度国际体系的边缘,先后走到了国际体系的中心。不管我们曾经用什么样的定义来描述日本,经历了战败到战后复兴成功的日本,都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大国

中日关系今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理论到历史真正意义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与中日关系上的大国关系,并且是当今国际体系中的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而大国在国际关系中的标准定义,是具有体系性影响能力的国家。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不同点是,中美关系具有全球体系的影响能力,而中日关系更可能影响亚太地区。

  中日关系是东亚地缘战略格局中一种非常具有特殊性的关系。这一关系的特殊意义在于,从这一关系中可以寻找到国际体系中导致大国对抗的几乎所有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地理位置的相邻与彼此的大国意识而必然产生的地缘政治竞争,未能解决的领土争议,权力变更后深化的安全困境,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上的相互排斥,历史问题争议所引发的认同对立,国民情绪的相互嫌弃,结盟政治所深化的威胁意识,以及国际关系历史上常常出现的陆地大国海洋大国之间的对立,等等。

                                     环工141 李长亭


 

 

 

 

                      

责任编辑: twg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