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北伐之路”报告会优秀感想(三)_共青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 - 素质报告厅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素质报告会» 学子感言
“诸葛亮的北伐之路”报告会优秀感想(三)

发布时间:2014-10-31 作者:校团委 出处:校团委 浏览:259次

《诸葛亮的北伐之路》报告会感想

说实话,之前我没有拜读过马平庸老师的书,只是隐隐约约听说过有这个人。我为什么去听这场报告会,相信一部分人和我原因相同,因为它的主题是《诸葛亮的北伐之路》,从小就对三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我,自然是想去听上一听。而且,现在我很庆幸我没有错过这场报告会。

报告会刚开始的时候,走到舞台中央的马老师非常亲和幽默地举起手机说“先叫我拍一张发微博上哈~”大家都被逗笑了,有的人甚至高高举起了手。于是整个报告会的气氛就被带起来了。之后,马老师和斯库里老师从与《三国演义》的渊源谈起,阐述了自己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这是一个关于责任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去如何履行自己职责,完全为了一个事业所着迷。为了完成一个承诺,他殚精竭虑,穷尽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并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看到马老师在微博上所说的,和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感。责任,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话题。作为蜀汉的丞相,也许早在被刘备请出南阳之时,就已经注定了他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世人都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文眼,也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才是真正读懂了诸葛亮的用心。

马老师结合中国地图以及游览图片,展现了他驾车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的经历。作为资深三国粉,他从成都出发,沿着诸葛亮当年北伐战争的路径,穿越四川和陕西两省,途经广汉、德阳、绵竹、江油、广元一路到达汉中。他讲述了路上所体验到的诸葛亮北伐的艰辛和聆听到的奇人异事。这些有趣的经历让我们连连赞叹,心神向往。

马老师出于对诸葛亮北伐中原这段历史的热爱,从而有了亲身走过丞相北伐之路的念头,于是有了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旅行。在报告会上,马老师多次提到这次旅程带给他的感受是多么深刻。“站在秦岭之中,想象着诸葛丞相和蜀军在千年之前,就在我身立之处默默开过,朝着长安的方向坚定地前进。我们同样闻着山林的味道,感受着陇西吹来的风,这是何等让人激动的体验。”我想,那个时刻的马伯庸是怀有极强烈的幸福感的。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开启一段漫长的旅行,即使那是你的心中所想;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毅力能撑过旅途中遇到的重重阻碍,即使那是你的梦中所望。所以,真心地佩服马伯庸老师和那些敢于亲身用脚去丈量心中的梦想地的人。只要心中有想法,就会勇于实践。这样的人永远不会被时间所束缚,因为他们永远活在当下,每天都在为自己内心的真正所想而不懈努力着,而不是被现实中的各种因素圈禁于狭小的时间空间里。

我们现在正值最好的青春年华,所以啊,请拿出你的勇气去为你的心中所想而不断奋斗变得强大吧。

最后,通过这场报告会,我现在非常喜欢马伯庸老师和斯库里老师,有时间的话必定会好好拜读下马伯庸老师的作品,去游览他带给我们的另一番风景。

创新生技132

聂于斐

马伯庸报告会心得

平和亲切的言辞,幽默诙谐的讲述,一幅幅精美的照片的切换,马伯庸老师带着我们一起重温诸葛亮的北伐之路。

诸葛亮北伐发生在公元228年春公元234年冬,发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乃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蜀军先后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五次北伐,虽然蜀军战果颇丰,但终因各种原因而退军;而曹魏也曾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后,向蜀国发动过反击战,但因受蜀国地形、天气影响而退军。

而此次马老师重走北伐之路重在考察北伐路上的地形,以更好的分析北伐的具体情况。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军第五次北伐。在渭水五丈原,与曹魏大将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僵持不下。诸葛亮正欲屯田久战,但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诸葛亮死后,蜀军全军退回汉中,至此历时6年之久的五次北伐结束。

跟随老师的讲述到五丈原,老师激动的站起来讲述,犹如站在点将台,台下是整装待发的将士们,联想到结局,分外悲凉。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正如马老师所言,诸葛亮是个极其特别的人物,之所以一千多年来,诸葛亮墓免于世人的骚扰,应该是他爱国、爱民,赏罚分明,廉洁奉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精神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吧。

这场生动有趣的报告会交给我们很多。

对待历史,我们应当有着严谨的态度,历史是我们的财富,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马老师旅途中所见的不和谐的因素如武侯祠违和的对联以及各种饰品雕像等错误的位置,某种程度上曲解了历史,这些值得社会去思考。另外便是对待梦想,不论贫富,都有资格去追寻,或许理想不能替我们行万里路,但它会让我们在疲惫的行程中依然坚定着方向。

土管141

刘超

 

马伯庸带我重走北伐路

一路观景、观山,一路问史、问心,追寻着武侯的北伐历史,追随着马老师的镜头脚步,我时而如同一名局内人,感受着诸葛孔明的辛酸,他的满腹谋划化作烟云,他肩上的担子实在太重太沉;时而又像一名局外者,只是一次偶然,听闻了历史的跫音。这一切于我只如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一日游赏。

“他站在五丈原上,观天下大计,溘然而逝”,座谈会的最后,马老师如是说。

让我们一一走过,那段蚀骨岁月,揭开历史的尘埃,得以寻觅武侯祠的古意幽情,偶有几声笑语,多是满怀辛酸。后人或许无法重回前人的那段史事,镜头前的视野或许永远偏离真实,但那份“今之视昔”的心境,能否像雨丝连接天地般被思绪串联起,从而相融相通呢。

让我们一一走过那段令人心悸的往事,走过先生的前世今生,我分明看见草色漫过先生庙堂前的台阶,当岁月腐蚀着城墙与人心,先生只持一把蒲扇,放于胸前,并不言语。历史是沉默的,他勇敢的冒着可能会被遗弃的风险,而不愿屈服于世人的喧嚣。他常常有着荒芜冷寂的外表与无比缝补的内心。人们路过历史,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先生卒于屯田之战尚未结束,于壮志未酬之际,于心愿未了之时,满腔热血附诸东流,一生谋划葬于草莽之中!

我仿佛看见他挑灯夜战,一盏油灯将灭未灭,一幅祁县的地图展开在案边;我仿佛看见他毛纸上的棋子,马超、魏延,我仿佛看见了些许情景,一一浮现在眼前,可脑海中一过,却又消失不见。三国政局,吴魏反伐,二出祁山。直到后来,我的眼中只剩下了他,先生,他眼窝深陷,思绪无边,慢慢走远……                                                                让我再看一次吧!五丈原的那山,那岭,那水,那风,那北伐之路的艰酸苦涩。若停驻于先生的陵前,我是否能听到呜呜的风声,戚戚的诉说着那份承诺。一份承诺,他守了一生,无论生前死后,我想他梦中挂念的,也还会是那一日,刘主又一次来到茅庐前,打开了那扇门……

                                                 风园142

宋思贤

《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路》报告会心得

20141027,我非常荣幸地聆听了马伯庸老师以他和好友三人的诸葛亮北伐之路为主题的讲座。我并非三国迷,也不是马老师的忠实粉丝。所以我不会就诸葛亮北伐以及三国演义进行深入的文学解读。我只想谈谈马老师整个人以及他的好友给我的启示。

一、知己能得

“人生几何,能够得到知己,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马老师和他的其中一个好友斯库里一出场就让我想起这首歌。知己不必拘泥于形式,不必因为责任的担负,而去维系一个必要的议程。一笑一叹,一言一行,无需赘言,无需诠释。然而现在的人朋友很多,知己却少有。得到一位能为你放下家庭、事业,陪你一起走过无数跋山涉水的日子的朋友已属不易,马老师能得到三位,不仅说明马老师有着极高的人格魅力,也说明马老师深谙人与人交往的艺术。记挂着知己,惦念着好朋友,关心着朋友,这是马老师教给我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自身的修养决定了你所处环境的优劣。当你埋怨自己的周边时,请先学会完善自己。人的磁场是看不见,耿直善良、坚韧自律一定会吸引好的人,好的事。

二、幽默

幽默可以说是能给人以微妙感的调剂生活的佐料。由于某种轻巧的幽默,就可以使当时的气氛为之改观,使陷入僵局的场面得以挽救;就可以充分展现个人的素养和难能可贵的天赋,因为真正的幽默需要深厚的内涵与修养为基础。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幽默感,也有很多人老是板着个脸与人相处,他们甚至没有能力去享受人们向他们呈现的快乐。试想,如果让你选择一个人陪你在孤岛上过一个星期,你会选幽默的人,还是古板的人。同样,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人们会倾向于幽默的人,机会大多是留给幽默的人的。所以,请从现在起,培养自己的幽默感,至少学会享受他人呈现给你的快乐。

三、历史文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马老师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曾说过:“如果你要研究历史,请一定要看正史,当正史之间有冲突时,可以参考野史,但一定要谨慎。我的作品不是历史文献,只是在历史中找出好玩的地方进行创作。”每个对历史和写作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创作历史文学,不需要理会自己是否具有司马迁一样的历史观,只要你有与他一样对历史崇拜的心。历史文学创作是无门槛的。

 园林142

谭奕

责任编辑: twg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