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北伐之路”报告会优秀感想(二)_共青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 - 素质报告厅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素质报告会» 学子感言
“诸葛亮的北伐之路”报告会优秀感想(二)

发布时间:2014-10-31 作者:校团委 出处:校团委 浏览:190次

听《诸葛亮的北伐之路》有感

今天有幸听到了马伯庸先生的素质报告讲座,重温了诸葛亮的六出祁山的过程。

 马伯庸先生是一个文学鬼才,文笔老练,风格多变。能听到他的报告会,大家都感到很激动。七点不到,北绣活动中心就挤满了人,座无虚席。在我们的耐心等待下,马伯庸携他的朋友斯库里来到了演讲台上。开场白很简短,马先生便开始和我们分析他的重走北伐路的经历。

 马先生说:“读史必读图。”也就是说我们回顾历史上的战争安排和战略部署,一定要结合地形来观察。在地图上马伯庸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诸葛亮六次北伐走的五条路,详细介绍了蜀军的进军路线。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各个方面在地图上一目了然。接下来,我们就随着马伯庸老师重温了北伐之路。

 马伯庸老师联合了一群三国迷重走了北伐之路。走了“成都-德阳-江油-广光-汉中-康县-礼县-天水-张家川-陇县-宝鸡-五丈原”这一路线。在这一路可谓艰难险阻重重,先是迷路、爬山,后是赶不上景点开放,虽然种种不顺,可是我们还都是看到了精美的图片和解渴的讲解。在成都,我们看到了刘备的墓和诸葛亮的合葬的地方。不难想象,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怀一颗赤子之心,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临死时说“彼可取而代之”,正是这种骨子里的信任,留下了历史上一段主从惺惺相惜的佳话,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们跟随马老师的讲解看到了在墓地周围的牌子上书写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诚然,诸葛亮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刘家兴复汉室的事业,从刘备到刘禅,他的一生从没有停止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猝,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随着熟悉的出师表我们随着马老师的步伐走了大半部分的北伐之路,令人触目惊心的是,随着我们现代化的推进,很多优秀的古迹已经破烂不堪,留下的只是做旧的躯壳,令人痛心。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法知晓诸葛亮经营这样一个摊子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正如马老师所说,走完了这一路,才知道诸葛亮的策略做的多么谨慎,这个路多么坎坷。

   到了五丈原的时候,照片上展现出了诸葛亮的真正的墓地,真是穿过上千年的时光,我们的感触会更深,这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真是可以让一个大男人哭出声来。

重走诸葛亮的走过的路对我们也产生了很多启发,很多时候,看待一个人要站在他的时间和位置上去思考问题。我们做不了诸葛,但是穿过时间的流,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迟暮老人的无可奈何与怒其不争。就让我们隔着时间和空间对诸葛老先生鞠上一躬!

食品类1402

  李忠翔

马伯庸论诸葛亮北伐之路

    马伯庸,著名作家,1998年开始在网上发表杂文,一举成名。他历史功底厚重扎实,文风多变,是公认的文字鬼才创新三国小说第一人。如今有幸听到他以诙谐幽默的话语论起诸葛亮的北伐之路,使我涌出了许多感想。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他聪明绝顶,把一生都献给了蜀国,并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千千万万后世人崇拜的对象,而诸葛亮的北伐之路,便为他辉煌灿烂的一生画上一个充满遗憾却又不失华丽的句号。诸葛亮北伐,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乃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蜀军先后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马伯庸与斯库里结合中国地图以及游览图片,展现了他驾车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的经历。

马伯庸与斯库里先从成都出发,参观了成都武侯祠,诸葛亮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 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为忠武侯,所以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武侯祠里有许多塑像,可是马伯庸先生告诉我们,只有庞统的塑像最像人,这还是一位金牌讲解师告诉他们的秘密,接下来他们到达了白马关,一代伟人靖侯庞统的祠就在这儿,庞统是刘备手下的重要谋士,在进围雒县时,他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时年仅三十六岁。庞统祠墓坐落在道路尽头的高坡上,赭色大门十分简陋、单薄,一旁有文物保护碑阴刻庞统祠墓字样,未涂红漆,之后,他们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叫金牛道,秦惠王将金牛赠送给蜀王,西蜀五丁引金牛成道,故名金牛道。那道上还留下独轮小车碾过的印记,那便是诸葛亮发明的东西。

建兴十二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抗,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下。而定居山就是他们的下一站,他们有给我们看了一张照片,上面有两个保存完好的墓碑,稍大的一块由当时陕西的巡抚所立,稍小的一块是雍正年间,雍正的十七弟果亲王所立,也让我们大吃一惊。

马伯庸与斯库里用他们的驾车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完美的向我们诠释北伐之路的艰辛与漫长,虽然时过境迁,一代伟人早已长眠于地下,但是历史留下的深深痕迹,或刻在碑上,或刻在匾上,或写成一幅幅对联,都刻在我们心中,永不磨灭,就像记住诸葛亮的北伐之路,就像记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就像记住满腹文采的马伯庸先生一样,永远记住历史的厚重与迷人。

食品类1409                                                         

                                                             何谐

《马伯庸 重走北伐之路》感想

今天,人称“网络鬼才”的马伯庸先生来到我们西农做客,我们都很荣幸能够有这次机会能一睹马伯庸先生的风采。这次马伯庸先生为我们带来的是他“重走北伐之路,文化不苦旅”的精彩报告会。

近日,作家马伯庸从成都驾车出发开始为期一周的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带兵北伐攻打曹魏,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作为资深三国粉,马伯庸产生了强烈的愿望,决定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体验诸葛亮北伐战争的所见所闻。这次文化不苦旅以诸葛亮北伐自驾游为主题,根据计划,马伯庸驾车从成都出发,沿着诸葛亮当年北伐战争的路径,穿行四川和陕西两省,经过广汉、德阳、绵竹、江油、广元一路到达汉中,拜祭过勉县诸葛墓和汉中城后,穿越秦岭,到达西安。

马伯庸先生把这次自驾游,起名为文化不苦旅,因为它没那么深沉悲悯,也没那么高大上的文明尺度思考,更不是专业考古勘察,就像是一次脑残粉的朝圣之旅,开开心心地走走偶像走过的路。一路跟直播可以关注新浪微博@马伯庸 并关注话题#文化不苦旅#。“人生已是如此艰难,旅行的意义,还是肤浅一点好。”这一个那人那车和那山的故事,可以说是一场爬山涉水的自驾游,也是一场附庸风雅的风光大赏,还是一部年度公路穿越大片。

马伯庸其人,以事少食烦,低调爱现自居,亦庄亦谐,庄而不致严肃,谐而不致油滑,文风轻松诙谐,无不奇思妙想,深受青年读者喜爱,人称“网络鬼才”。除了拥有文化名人的身份,马伯庸还是家喻户晓的微博红人,其在新浪微博的粉丝即达到210多万,并且粉丝忠诚度很高,纷纷拜称他为“马亲王”。此次文化不苦旅,马伯庸重走诸葛亮北伐路,所见所闻一经微博直播,迅速引发了全民围观。

通过马伯庸先生妙趣横生的精彩讲述,我被先生这种守得云开见月明,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坚守住自己心中的那份执着所深深打动,也引起了我对自身对文化理解的反思感悟。

这场热闹非凡的粉丝围观背后,是日益高涨的全民文化诉求。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文化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被取代,物质生活的丰富,加速了人们对于文化的渴求。然而,碎片化的阅读时间严重破坏了人们深度阅读书籍的习惯,却促使人们对这种文化轻阅读爱不释手。马伯庸文化不苦旅,选择在微博平台发布,图文直播,采取140字以内的短篇游记和深度解读的长微博相配合的方式,向粉丝传递文化内容,迅速引发了人们的持续关注。

随着文化不苦旅的进行,马伯庸的旅行游记还将继续跟新,这场全民围观也将持续升温,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化始终不死。

设施132

白晶雨

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引发的怀古幽思

_ 听马伯庸老师报告有感

    万众瞩目的马伯庸老师的《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报告会于1027日在北绣隆重举行,而我有幸拿到入场券,在席间聆听马老师的精彩座谈,感慨颇丰。

    我觉得,与其说这是一场严肃的报告会,倒不如说这是一次轻松愉快的座谈会,马伯庸老师一出场,就给人一种亲切友好,诙谐睿智的印象,感觉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锦上添花的是,马老师还带了自己的挚友司库里老师一同前来,为我们讲述二人精彩的“北伐之旅”。

    二人北伐之旅的起点在四川成都武侯祠,一直想去“景关城外柏森森”的武侯祠拜访流芳百世的诸葛丞相,听到这里,心里非常兴奋,看到诸葛孔明的塑像,又听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沉吟,心里感觉非常复杂,莫名的悲伤涌上心头,又看到一块匾上书:伊周经济”,乍一看不禁一笑,这看似一个恶搞,而我也在马老师解释了之后才真正地懂得了这句话的深意,“伊”是指伊尹,“周”指    “经济”是指经营济世,即赞扬诸葛亮辅佐刘备济世之功像古代名相一样值得铭记。确实啊,两朝开济老臣心,及冠之年从茅庐中款款而出,受命于危难之间,直到星殒五丈原,五十四年短暂的生命中一半的时光都献给了蜀汉复兴大业,怎能不值得我们尊敬!诸葛亮是真的对得起这样的赞誉。

    北伐之路很长很长,金牛道很远很远,我们走的很慢很慢,因为在这条路上,每走一步,都像是一种虔诚的膜拜,膜拜的不只是诸葛先生其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讲到勉县的时候,我心中又泛起一种肃穆庄严的崇敬之情,这里是诸葛亮真身埋葬的地方,也是诸葛亮生前处理军机政事的地方,看到常绿的诸葛青冢,心绪一下子澎湃如潮,看那万年长青的土冢,那周围飘舞的黄丝带,寄托了多少人的哀悼和崇敬之情,那地方松柏屹立,钟声悠长,是诸葛英魂永远驻留的地方,就像诸葛先生长驻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长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总有一些人,历史的车轮转过一圈又一圈,也抹不去他们的痕迹,诸葛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马老师此行最重要的一站在五丈原,而五丈原也是让我大发感慨的地方。其实,在听了马老师和司老师的讲述之后,我个人认为,五丈原是个极其矛盾的地方,一方面,经济发现落后,居民素质低,封建迷信,对三国有许多贻笑大方的神化认识,如把黄月英看作送子观音之类,不得不承认,这里的旅游开发确实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纰漏,也让人不禁慨叹如今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实在是令人担忧的现状。另一方面,一张站在五丈原山崖之上拍摄的照片,又引起了我的怀古幽情,不禁想,诸葛亮在这里身殒时,他的眼睛坚定的望着他梦想了一辈子的长安。但是,当时的诸葛怕是也知道,蜀汉败势已定,无法挽回了。他心中的悲凉,不甘,怕是只有亲自立于崖上才能懂得吧。马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让我心中一阵绞痛,他说:“如今,我们从宝鸡到西安只需一个小时,可是诸葛亮走了一辈子都没到。”不禁慨叹,催人泪下,悲壮如铁。

     北伐之行到五丈原戛然而止,而我们对诸葛先生的追思却悠长又悠长,天涯何处能凭栏,孔明遗风何处寻?唯向风中寻只影,聊以此言奠英魂。

                                                             设施141

                                                               邹佳宁

 

责任编辑: twg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