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题:名家讲座——人生若只如初见
主讲人:安意如
讲座时间:2015年11月14日晚
讲座地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看到这么多年轻的面孔,你们农科大的热情让我始料未及。也谢谢在正式的讲座开始之前大家做了这样一个精彩的演出,谢谢你们精彩的古筝的演奏以及古诗的朗诵,谢谢大家!
那今天晚上的讲座呢我想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呢是我跟大家去分享一些自己对古诗词、对文学的心得,第二个部分呢是大概有十五到二十分钟的时间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交流,同学们可以举手示意主持人,给我提问,然后呢我会回答的大家的问题,然后第三个时间就是签售环节,我向大家保证,虽然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同学,但是每个人都可以签到,所以你们不要着急,到时候保持秩序就可以了,大家不管是新书还是以前买的书,或者是你们想要让我签在本子上的都可以,没有问题。我希望今天晚上是一个愉快而有规律的晚上。所以请大家尽量配合主持人,保持秩序好吗?谢谢!
其实我一直在想,很多的事情、很多的会面是一个期待已久、会必然发生的事,就像王家卫在电影里的台词: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那我相信很多同学看着我的书长大,我终于可以用“长大”这个词了,你们一定会在书里面想象过跟我沟通或者是想要去表达一些问题,其实我想说,我跟你们这样的会面我也想过很多次,但我想说不是一次简单的分享交流,某一个你们心中的偶像或是明星,就能够解答你们心里所有的疑问,就能够让你们的人生从此变得豁然开朗,从此变得毫无障碍,世界上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虽然古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那个前提是在于你曾经读了十年的书,你有自己的积淀、积累和感受之后,那么你再去听别人讲的话,你突然觉得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所以我今天的讲座第一个想跟大家分享跟强调的问题就是,不管你们在今天的这一场分享会中有什么所得,那都是属于你们自己的,并不是某一个人他赐予你们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看重自己的价值。
第二个是说所有的精神上的提升、升华其实都来源于你们平时在生活中的日积月累。很多人觉得很奇怪,我怎么会特别特别喜欢古典诗词,又写出了那么多赏析古典诗词的文章,其实我想说,在最最开始的时候,我的出生,包括我受教育的环境,包括我的学习环境跟你们都是相似的,然后呢,可能唯一不同的是我五岁开始接触唐诗,我开始去学习,以少儿启蒙的方式去背诵一些古诗。那个时候我并没有觉得它会对我的人生会造成影响,也没有觉得将来我会以解析古典诗词来作为自己的职业跟写作的方向。我只是觉得,OK,那就好像是一个不错的游戏,因为我不断地背诵古典诗词,不断地获得夸奖,不断地发现有很多美好的世界就好像在文字里面对我若隐若现,等着我长大之后去认真的探索,去接触。然后等我再大一点的时候,我觉得好像学起语文来特别的轻松,因为好多的文字、好多的感觉都已经在幼年时期打下了基础,而且非常非常重要的是,我在童年时期有一个非常好的外公,我的外公给我讲了很多古典文学的故事,他并没有像一些正统的教育的方式一样告诉我,要求我自己做一个怎样的研究,他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分享,或者是一个自得其乐的东西在教育我。那在这样的故事里我听到了上至封神演义,下到清朝的孽海花或者是海上花这样的一些传奇,或者像通俗演义这样的一些故事,那我也知道在中国的古典文学当中除了诗词之外还有非常多的让我们觉得回味无穷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其实它本身是以章回体的小说的形式出现,那么章回体的小说就会在每一章的开头或者每一篇的开头它都会以一个古诗的形式出现,比如说我们大家最熟悉的三国演义,它的那首开篇的《临江仙》也是它的主题曲是明朝的大才子杨慎的作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我一开始只是以为这是施耐庵自己的作品,然后觉得写得非常棒,他写尽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所有的英雄跟后代人对他们的哀叹和惋惜。到后来我发现这个居然是杨慎的作品,那我又去搜,又去学习,就发现杨慎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首先他是明朝的宰相杨廷和的儿子,他又是明朝两三百年来最厉害的一位才子,然后呢他因为反对嘉靖皇帝的义理,就是为了坚持自己的道义或是怎样,跟皇帝作对,后来就被发配到云南。但是他在云南的日子过得相当的惬意,因为天高皇帝远,因为他老爹和他自己的人脉还不错,所以他在云南根本没有受到一个流放的犯人应受的苦。后来我自己到了云南之后刻意追寻了一下杨慎在云南生活的踪迹,我发现他在滇东南叫建水的地方,建水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一个是建水汽锅鸡,大家知道吗?云南汽锅鸡的装汽锅鸡的土锅就是建水的,那建水的这个窑呢有一个特别著名的名字叫建水窑,然后呢他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地方,在《舌尖上的中国》上写到了建水的烧豆腐,然后呢我当时是因为这两个原因加上杨慎我跑到建水去,发现这里有一个地方是杨慎他当时流放到这里来,之后他自己去闲游、闲居加上写作诗文的地方,叫小桂湖,我当时一下子觉得从小学的东西,跟我如今长大之后四处游历的感受能够契合在一起,而那种感觉特别奇妙。就是真的能从你从小学习和生活的东西里面找到一条根,那这条根会引领着你,到三十年之后你的思想的一个成长之路。你终于发现你懂得这个人,懂得这首诗,或者你懂得这段故事了。这个就是我跟古典故事的一个比较微妙的起源。
我举这样一个例子。很多时候我们读诗词,其实我想给大家的一个忠告是,你千万不要着急。不要觉得哎你安意如为什么懂得那么多?你可以了解那么多?好像我不懂。那首先我跟大家打下基础的时间不一样。我觉得你们如果也是从5岁开始读唐诗,读宋词,你们可能比我领悟的要更好。其实很多同学你们还很年轻,那中国的古典诗词说实话。它不是写给少儿看的,也不是写给少年看的,它是中年人写下来的。以你们现在的年纪又毫无各种生活经历、阅历,是从学校到学校的这样一个人生历程,你们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跟感受,必然是浅的。这个是时间赋予你们的东西,这个不需要强求。就比如说,刚才两位同学在台上非常富有感情的去朗诵《春江花月夜》,但是你问他们真正打动人的话是哪几句呢?你真正了解这个是在表达什么吗?张若虚有曾经经历过什么吗?他为什么写下这样一首诗?那这样一首诗被称之为孤篇,孤篇压倒盛唐,为什么盛唐有那么多诗人,有那么多杰出的、流传后世的杰作,为什么这首能够孤篇压盛唐?到底是这些文学评论家闲来无事的一个吹捧?或者是人云亦云的这样一个定位呢?或者他自有他的独到之处?我想问刚才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里面有哪些句子是真正打动你的?很少吧!你们只是觉得美。就像我少年时期背这首诗背得吐,吐槽加吐血。觉得为什么这么长?而且跟我的人生有什么关系?我就会觉得很痛苦啊,因为它没有跟我的人生感情发生一个真实的联系。一直到我人到中年之后,我现在30多岁了,可以说人到中年了,一直到我自己出去旅行,我真的看到,大江大河上面有一弯冷月、冷月孤舟的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唐诗里的那种意境,为什么孟浩然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为什么,在《春江花月夜》里面,张若虚会发出那样的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为什么会有这种至深至美的惆怅。其实我可以就着《春江花月夜》来跟大家做一下解析,《春江花月夜》其实可以把它分为四段,这四段分别是不同的情绪在流转。当你把它分为四段的时候,你再去理解,这首长诗它就变得像一个协奏曲一样,它有它的结构,有它要表达的东西,那《春江花月夜》里面的所有的情绪,都是围绕诗人在江畔所看到的景物而产生的,而这一切的主题都在月亮,以月亮为一个永恒的眼睛在观察着人世间的一切,而它所表达的其实正是,在看似不变的人生,看似永恒的人生里,潜藏的人生里的爱恨情仇,潜藏着人世间绵绵不绝的事情,所以,这个感情是从古到今都会被人认可的,这也是这首诗为什么这么经典的缘故。而且这首诗的经典之处在于,他提出了很深的哲思,到底什么是永恒的,什么才是短暂的,那短暂的人生在无穷的宇宙时间面前,我们到底算什么?我们所追求的一切的美好,一切的灿烂跟辉煌,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所以他这首诗包含的是一种生命的美学的一种拷问。并不是像现在的你们能明白的。而且他更牛的是这首诗的每四句话几乎都可以把它分为一个非常美的绝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它每四句都可以成为一个绝句,唐诗里的一种形式。但是他没有,他非常奢侈的把它组成了一首歌行。我们看到唐代之后的很多人,为了苦吟一两句的句子,就是真的是,想到头发都白了。但重要的是张若虚没有,他的才华是非常挥洒的。你就感觉一个人非常奢侈的把所有经典句子,都放在了一篇里面,而且每一句话你都感觉是不可或缺的,他不是生搬硬套的凑在一起。而且更牛的是你会发现,当你读通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之后,发现中国,在唐代之后所有的表达明月、表达思念的情绪跟诗句,都逃不出这首诗所划定的范围了,这是一个多么牛的事!唯一一个在后代能有所突破的,是谁呢?苏轼写的《水调歌头》,“明月明月几时有”,也没有哪一首诗,才能跟《春江花月夜》的浩瀚,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略能够相为之媲美。因为我们可以看出来,有时候唐诗或者宋词看起来是非常清新非常轻盈非常美的东西,但实际上,他内在表达了特别多的人生的感受跟感悟,而这个人生的感受和感悟,必须是你到达一定年纪甚至是说你经历了一定的事情,或者再简单一点说,你必须有你的悟性的感觉,你的感情能够非常的灵敏,你才能够有类似的感知,不然的话它对于你来讲只是一种人云亦云的东西。
我最近呢重新写了《安得盛世真风流》,重新写了唐诗。很多人就奇怪,说你为什么还是号称出道十年之后第一次写唐诗?当然有很多同学是看着我的书长大的,也是看着《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本书来喜欢我的的作品的,那我想说其实《人生若只如初见》里面,包含了历朝历代的经典诗词,在后面的作品,《陌上花开》、《世有桃花》包括像《美人何处》,或者是最近的一本,《聊将锦瑟记流年》里面我都有,类似的简单的提到,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提到唐诗。但真正的像这样,一本专写唐诗的形式来论及唐诗,我是没有的这种。是什么原因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自己近乡情怯,是我觉得我写不了唐诗。这个感觉大家会觉得很奇怪吧?你怎么写了这么多年的诗词,你觉得自己写不了唐诗?确实是这样的感觉。应该说在我刚出道那会儿,我出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之后,又有很多的出版商、出版社就来劝我说,安意如你下面的书写唐诗吧,你看你现在这么红,写唐诗受众这么广的题材,你肯定能卖得特别好。虽然这比《人生若只如初见》还好,我不干,我去写了一个没有人写的东西,真的在当时来讲没有人,没有女生去写的东西,我写的《诗经》。然后就有很多人说你疯了,我是觉得首先我们要从文化的源头上来溯源,如果中文的诗词是从《诗经》开始发端,是从新的四言诗来写,来开始启蒙的话,我们为什么不能回到世界诗歌的源头去看一看呢?我们必须知道中国的诗歌是从先秦时代的《诗经》开始,从四言诗到五言诗,从绝句到律诗,然后从诗到词,从词到曲的这样一个基本的脉络的发展,我们才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相对清晰的了解。然而直到这十年我陆续写了很多不同题材的,不同角度,但是都在中国文化古典文化涵盖之内的、古典诗词的赏析作品。我希望每一本书,都有它独特而鲜明的主题,都能给不同年龄或者是不同心境的人,给他们不同的感受,这是我创作这些书的初心。我唯一的原则就是如果对这个东西没有感觉或者感觉不到的时候我是坚决不会。动笔写的,它再畅销、能卖座,跟我没有关系。
我对唐诗就是这样,我5岁的时候开始去接触它,但到我20多岁的时候去提笔的时候,我觉得完全写不了。当时的我22岁23岁,想了想,好,你可以解释《春江花月夜》,你也可以解释《蜀道难》,你也可解释《梦游天姥吟留别》,但你解释得了《春晓》吗?你解释得了《静夜思》吗?解释不了。我摸着自己的心问自己,我解释不了。所以我当时就只能放弃这个选题。一直到去年,到我30岁过后,我有一天突然在,其实是在云南的山里醒过来,因为我在云南住在比较安静的地方,住在一个酒店里面,早晨醒来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了什么叫“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种感觉不是少年时期的朗朗上口的感觉,那种感觉是,在我的人生当中它突然像一片叶子一样落到了实处,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那种幽静的、微妙的感觉,因为你们享受不到,你们没有那个时间,你们没有那个心,如果一个每天早晨七点钟就要准时去上班,然后到了晚上八点钟才回家的人,如果一个没有体验过,乡村中国的,田园农庄式的生活的人,你怎么能让让他了解王维跟孟浩然的笔下的那种美感?我相信在座的农科大的同学你们可能更容易去了解中国的田园诗的那种美,因为你们不断地去跟土地、跟一些植物去接触,通过你们自己的手你们可以看到植物的开谢,可以看到很多东西的生命的变化。但对于大多数现在的中国人来讲,他其实没有这样亲密接触土地跟植物的一个机会,他也不会真正的被一束花、一棵树的成长所感动。所以我觉得,今天在这里能跟你们讲唐诗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只有你们才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真正的在生活当中接触到这一点美感,很多人觉得“花落知多少”有什么好惆怅的?有什么好感动的?有什么好惋惜的?或者是说如果没有那种能够酣然一觉睡到中午的感觉,你怎么会有“花落知多少”的那种美妙的、惊讶的感觉呢?不会有的。你就会想着哎呀我的生活多么的劳碌,我要起来赶公交,我要挤地铁,我要赶去上班,迟到了怕被老板骂。第二个你们要搞清楚的是,中国的诗词其实真的,它一定要到你的生活到达一定的程度之后,你才能充分地去理解它的美感,那么这个程度是在于到有一天,你们不需要为生计去发愁、去劳碌的时候,你们真的能够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生存之上的时候,你们才能真正的理解,诗词里面所表达的美感。
我这么说不是让大家去感到失望,或者觉得怎样的低落,而是给大家树立一个信心,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中国古人就说了,“仓廪足而知礼仪,衣食足而明荣辱”,就是说,其实如果我们把我们的读书或学习都建立在要改善我们的生活的基础上,这种美感还是欠缺的,它是属于一种饥饿式的,你首先必须要活下来,你要生存,你才能够有安全感。但是真正的诗词的美感,包括我们生活本身应有的美感,它应该是建立在生存之上的,它应该是生活。那你们是幸运的,因为你们现在不需要有任何太多的生活的压力,可能大部分的同学都是这样。所以你们也是处于人生当中最美好的一段美丽年华。这个美好是什么?是你们的记忆力、精力都在人生当中最巅峰的状态,只要你们愿意学习,只要你们愿意去自己去汲取,不管是诗词曲赋还是外国的文学中的美感,它会成为你人生的一大笔财富,在以后漫长的人生当中去陪伴你。不要觉得好像我以前没有学过,我现在来学迟了。不迟!始终都不迟,就像你们去种植一棵植物一样,你如果不把这颗种子种下去,它永远都不会发芽;但是如果你把它在合适的机会种下,精心呵护,它总有一天会开出你所希望看到的花朵或者是果实。对于诗词的热爱也是这样,我们不需要去愧疚或退缩,觉得哎呀我现在20多岁了,我再学古典诗词会不会有点晚了?不晚。它是在于一种对你生活美感的训练,对你心灵的丰富。下面我就会讲到诗词对我们真正的作用是什么?我在很多地方讲学的时候,包括在中国最高等学府讲学的时候,在最后一个环节很多同学就会向我提问,问得最多的问题、最让我无语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安姐姐你说了这么多,那你能告诉我们,现在我们这样的年纪,在这样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学诗词有什么用呢?然后我就崩溃了,我慢慢讲给你们听。当然我没有去反驳他,也没有说他问得不好,我只跟他提出两个问题,一,你见识过物欲吗?你知道什么叫物欲横流吗?你都是人云亦云,你根本没有见识过,你也没有资格横流,你只是觉得物语横流这个词听起来好像很熟悉,其实你根本不知道这个社会真正的残酷,或者它真正值得我们去维护、珍惜的地方在哪里?人云亦云这是很可怕的。第二,我们所学的任何东西,我们不是在问我对它有没有兴趣,而是在问,它对我有没有用?这个问题粗看起来没有问题,就是因为粗看起来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现在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变成了一种,凡事都得问值不值得,有没有用的这样一个非常哀苦的状态。就像我听到一句标语,我就会浑身不适,什么叫知识改变命运,我觉得这是最大的笑话以及对知识本身的一个最大的羞辱。知识是让你改变自己的心,改变你的性格,让你的人格变得更健全,让你变成一个更明理、更理智、更宽容的人。但你的命运是自己走出来的,它不是知识改变的,这从古到今就可以看出来,我们古来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目为田舍两朝耕天子藤。书生永远的人生目标就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再高尚一点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再高尚一点,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中国仕人物完善的一个人生规划,人生至高的一个标准,但问题是,我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年,我们还要把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再延续下去吗?我们一点都不去反省吗?一点都不觉得其间有问题吗?我们为什么不去先问一问我对这个东西是不是感兴趣?它是不是我内心深处想做的事呢?如果是,我就去做,不问得失不问代价的勇气我们有吗?没有。首先我刚才说这个不问得失不问代价,它们没有任何的风险不会让你遭受生命或财产的巨大损失,它只是一种内心的冲动跟勇气。如果我们每一次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我们都得先问一下它对我有什么好处啊?我得了它有什么用啊?我真的没有回答你,因为很多事,就不是一个风险投资,这不是一个你马上就可以收到回报的东西,它是一种精神的给养、基点,也许你所爱好的东西它对你来讲一辈子都没有用,但它可以作为内心深处真正的、你自己私人的好朋友,你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个陪伴,在你寂寞的时候,在你痛苦的时候,在你失落的时候,在你灰心的时候,它们会出现在你的生活当中,出现在你的生命当中,出现自己的情绪当中,与你交相辉映。就像你发现你的内心是不孤独的、不难受的,你不会想着我憋着一肚子话我没办法表达,你也不会觉得没有人能理解我的情绪。可能有的时候遇到一些不大不小的坎坷,不轻不重的挫折,你就会想哦,真的,就是古代人表达了那么多。就是你看上司不爽的时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你要想的自己的挫折的时候,会想,“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的《行路难》;你再想一想,你要是遇到了一些自己不如意的事情,但又觉得自己还很有底气的时候,就会想“天生我才必有用,才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自信,这种文化上的熏陶它是经年累月的,它不是我今天给你喂了一个灵丹妙药,明天你就可以变的突然增加了一甲子60周年的内力,不是这样的。一点一滴的你的心需要你自己去修炼,那我觉得第二个在教育方面巨大的缺失,就是什么?审美教育的缺失。这不是在抨击现行的教育制度。你们在日常的所受的教育当中,你们真正的学习过、感受过跟自然的接触吗?真正用自己的心去尝试过、观察过自己身边的事物吗?
很多同学就在这样类似的一个讲座当中,跑来问我说姐姐我也希望拥有跟你一样的文笔,我也希望能够写出自己的文章,但是我写不出来。我说有三点原因,第一点原因是年纪不够。你非常勉强的想要去表达一些本来不属于自己的感受,那你只能去模仿别人的语气、别人的一些情绪,它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你的感受。第二点是说,你们其实没有真正的用自己的心去观察过一个事物。我说比如说下雨下雪,你试过这样的一个感觉,就是每天我看到,在一个漫长冬季如果每天都下雪,每天都下雨的时候,你会不断的联想到不一样的诗词吗?你会对它内心深处哪怕有一两句属于自己的描摹跟思索吗?没有。大家都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写的时候才觉得笔下枯涩,这很正常,因为日常没有那么训练。就像你们平时,如果在培植植物的时候你不对它进行一些护理,怎么能保证它茁壮成长?灵感也是这样。你不去用它的时候就会生锈。那我们在从小的教育当中,因为我写过我的硕士论文是如何提高中国学生的国学教育,那么老师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会告诉学生,只会要求学生你要这样做,但是你们从来没有告诉学生你该怎么做?比如说在中国的传统的习俗里有上巳节对不对?三月三到水边去踏青,然后男女之间对歌,或者有各式各样的一个求答欢爱的机会。那么在中国的现代是没有。而且这种风俗已经慢慢开始消除了,但在我们的课堂里我们有没有及时的把这种故事,把这当中蕴含的美好的情绪传递给学生呢?比如说,为什么中国的植物在诗经里有这么多美丽的、意义深刻的植物,但我问农科大的学生,我说萱草是什么?蕙兰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不会知道,然后或者知道的人也是自己对这块兴趣比较大,所以他才会留心,所以其实这块的审美教育它本身诗词知识跟我们的生活是应该紧密联系到一起的,你看到桃花开的时候你有没有告诉学生,其实这个时候你应该联想到,很多的古典诗词,从诗经开始到黄磊的《暗恋桃花源》,都可以跟学生穿插在课堂上讲,但是我们老师都没有,都是把它当成一种标准答案,让学生去背诵,然后到时我们真正想抒发一下自己内心的情绪的时候,发现无词可述,包括你想编两句给心爱的女生或男生,写一个一两句含情脉脉的文辞、含情脉脉的诗句的时候,生怕写错了或者写不出来,而必须要去现翻书,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就比如诗句,如果我们所有的美感都需要去搬照别人的来充实自己,那证明我们没有产生它的能力,这就是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最大的一个欠缺。还有一个方面,一个层面其实是我们缺乏一个让我们自己跟自己沟通,进行一个自我抚慰、自我修复的功能,我们所有的求学的过程、我们生活的经历除了少数的人能够在自己父母那儿得到一些安慰跟宠爱之外,我们大多数学生都有一种莫名的压力感,莫名的痛苦,这种莫名的压力和莫名的痛苦,不比古代的寒门士子的十年寒窗要来得轻松,甚至有时候会更重,因为古代的人,他起码生活的节奏或者是说他有很多的,跟自然息息相关的生活的方式来保留着,所以你能够人一旦在书里得不到安慰的时候我能到自然里去得到安慰。甚至那一些长安的落第的才子、士人,他可以在回乡或者是去赶考的途中,他去进行一个漫游,来疏解自己的郁闷的情绪,甚至来讲他可以得到一些很好的安慰比如说,认识了不同的朋友,饱览了山川美景,这个不是我在瞎掰。我们的诗圣杜甫,他在落第了之后,他就漫游了齐鲁,结识了高适跟李白。而李白在23岁出蜀之后他也是屡次想求权贵去举荐他,然后不得其门而入,这个时候,他就选择从金陵一直漫游到山东,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们现在,压力不比古人小,我们生活的范围跟我们生活的形式比古人也不会丰富很多,你们不要看你们现在有网络有wifi,有各种,看似你们比过往时代的人要多了很多选择,但很重要的是你们在情感的疏通,跟表达上其实没有比古人多很多的方式。所以这一块儿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诗词,或者是通过相关的阅读来重建与美好世界的这样一个联系。你在诗词里可以看到人生的不同的经历对人造成的影响,你也可以看到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换,你也可以看到人生在不同的年纪对于很多细节的东西有不同的感受,这些我都写在了以往的书里。那么今天给大家说的唐诗的书里还有一点会让大家觉得会有一点点帮助吧,也作为今天讲座的一个简短的一个结语,就是怎么说呢,我们在唐诗里可以看到非常多优秀的杰出的人物对不对?然后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人生是非常的精彩纷呈,跌宕起伏的,但是我们有没有发现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不管是出身高贵的王维或者杜甫,还是出身于商贾之家的陈子昂和李白,还是出身于相对再低的一些的寒门士子,那些人不管他们的才华,后世的名声或高或低,我们会发现,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也没有唾手可得的幸福。总之一切都会在一个不可控或者是让人充满意外的变数之下,那么这样我们通过了解古人的诗词,了解他们的生平,了解他们这些情感,我们就会明白其实不管你是富富盛高还是怎样,我们都得接受命运的安排,我们都得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