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2-25 作者: 出处: 浏览:1841次
主讲人:陈文华 谢谢王书记,谢谢各位老师,各位同学,非常荣幸,两个月前,我曾在这里作了一场报告,没想到,两个月之后,我又与大家见面,今天我的题目可能有点商业炒作,叫作“喝茶的男人不会变坏”,其实,还有一句,“喝茶的女人更加可爱”。前一句其实不是我说的,是台湾的一个著名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他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二十五代嫡孙,他在台湾普及茶文化的时候,提出一句“喝茶的男人不会变坏”。后来我就在后面加上一句“喝茶的女人更加可爱”。因为喝酒的男人多,所以现在要请喝酒的男人多喝点茶,喝酒的女人相对少,继续喝茶就更可爱,主要就谈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几个问题,上次我讲的题目叫“人生与学问”。其实,人生就像一杯茶,茶泡的时候,味道没有出来,所以一般第一泡茶味道不好,在闽台功夫茶的时候,往往第一泡要把它倒掉,叫洗茶,因为茶味还没有出来,泡到二泡,三泡这滋味就出来了,泡到七泡,八泡以后就淡了,人生也是如此,同学们是头泡茶,才二十来岁,刚刚人生开始,人生的酸甜苦辣你还没怎么偿,你只偿到食堂里的酸甜苦辣,人生的酸甜苦辣还没有偿,要到走上社会以后,三十岁、四十岁,这是三道茶,三道茶,那味道出了,到了五十以后,这味道就慢慢淡了,淡到像我这七十三岁的,这茶渣就要倒掉了,倒在地上还要作为肥料,来肥沃大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茶的一生,从山沟里长大,然后被采摘,放到锅里去炒,放到油里去烘,做成以后,还要用开水冲泡,喝完了,丢在大地上,一生就奉献给人类,人生也是如此,因此,人和茶有共通之处,西农是农业院校,我上场报告也讲过,我们中华民族有两大发明远远超过四大发明,那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中有两项是我们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一项是大米,一项就是茶,中国人是在一万多年前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中国人在一万年前把野生茶叶采摘为食品,后来变成中药,最后又变为饮料,到后来发展为茶艺艺术,当今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口吃饭吃大米,有一半的人口喝茶,也就是说,当今世界六十几亿有三十亿的人吃大米,有三十亿的人是喝茶,所以,我们中华民族光这两项养育了世界一半的人口,这贡献非常非常伟大,在我上场也讲了,还有我们的蔬菜,我们的水果,还有小米、大豆等等各种农作物,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是非常大的。今天,不谈其他,就谈这小小的茶叶,这小小的茶叶,蕴含了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精华,也给我们人类历史发生了很密切的关系,这小小的叶子,现在我们中国人有八千万从事种茶,就是茶农有八千万,有两千多万茶商,还有几百万的人从事茶艺管业,总的加起来,大概有关茶的从业人员,从茶到茶艺师有一亿两千多万,一亿两千多万就相当两个法国,所以,茶叶跟我们人类历史,民族命运关系是非常密切,因此,有人靠种茶为生,有人靠经商贩卖茶叶发财致富,有人靠茶叶从事一辈子的科研活动,现在我们要靠弘扬文化来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因为在所有的饮料当中,就数茶叶最能利于和谐社会,大家知道,为什么不提倡喝酒?中国人不用提倡,个个都会喝酒,酒一喝,就容易过量,过量就会乱性,就会出事,根据公安部的统计,青少年犯罪率中,67%跟酗酒有关,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一件案件是由喝茶引起的,大家看到,在酒吧里头,在酒馆里头经常有打架的,歌舞厅里有打架的,那是因为喝了酒,然后打架,没有发现在茶艺馆里打架,经常是有的人喝了酒,醉醺醺的来到茶叶馆,三杯茶喝下去以后,什么气都没有了,全国很多茶艺馆的老板经常说,经常有醉醺醺的客人来,开始大声说话,最后看大家都那么雅静,就他这叽哩哩哇啦说,后来就不好意思,就向老板道歉,然后离开后,茶老板就说这个人离开后半个小时至少不会出事,不会再闹事应该很心平气和,因为茶是很温性的是很平和的饮料,人们在饮茶过程中是越喝越冷静,越喝越清静,越喝越文静,越渴越雅静,茶的特性就是静。因此泡茶的艺术就是静的艺术,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会体现一种中国传统哲学,儒家哲学一中和这么一个观念,因为,茶的茶艺,茶道的灵魂就是和,这个世界要和谐,和平,茶是最理想的一种饮料,因为它具有静的特性,和的灵魂,所以它外在的神韵就是雅,因此,中国的茶艺的特性,精神就是静和雅三个字,一个人如果长期靠这样的饮料,这样喝茶,而且从原始的喝茶到后来的品茶,还有一个进步的过程,因此,茶饮料历来成为我国的知识分子,文人雅士们的休生养性式,所以,饮茶有利陶冶个性,有利调节和谐人际关系,扩大到社会,它必然能够进化社会的风气,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进化。因此,经常喝茶甚至品茶的人,他的性情必然很文雅,不可能会走向极端路,会温文雅地从事任何工作,现在在社会上也流行一句话,特别是一些大款,经理,老总们都说,今天晚上到哪里去?告诉太太我今天到茶艺馆去了,太太就放心,就怕到歌舞厅,到洗脚屋,到这些地方太太就不放心,到茶艺馆就放心,到茶艺馆,就成了男人不会变坏的保证,因此,为什么饮茶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中为什么会有如此突出的地位,以及这么良好的表现,因此,我们就得回顾茶文化的历史,就是人到底什么时候开始饮茶,茶后来又趟一个什么道路,比如说,我们据传统文献资料都讲神农偿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乃解,神农氏说是比我们的周元的扣继还要早几千年吧,但在我们过去搞农史的,包括我们的樊志明教授,都认为神氏就是四五千年的历史,现在根据我们农史研究,发现不对,因为农业的收明可以推到一万年前,因此发明这农业的神农氏应该有一万年的历史,我们饮茶恰恰也有一万年的历史,不久前在浙江杭州效区有个新时器时代遗坏,叫“跨骨桥”这个遗坏发现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有水稻等,说明当时已栽作了稻作,在这当中发现一个陶罐,这里头有树枝、树叶、虽然八千多年了,在泥土里挖出来很难鉴别是什么植物。但在这陶罐底部是用火烧烤过,说明古人用这个陶煮东西,但这里头不是粮食,而是树枝,树叶至少,当时老古作者认为是一种中草药,原始人熬草药药汤来治病保健,来喝,从我们搞茶文化的人来讲你讲中草药也没什么错,但这中草药很可能就是茶叶,茶树枝,茶树叶,依我们发现现在云南地区的肌落族、瓦族这些少数民族,他们喝茶的很原始习惯就是到树上直接采茶树枝,连枝带叶放到锅里去煮,煮完就喝这个汤,现在的少数民族就这方法,八千年前应该就这方法,所以,我们认为那树枝,树叶可能就是茶树枝、茶叶更有意思,同样在这遗址,在这陶罐的附近,发现了茶叶的米子有点像板栗一样,一个圆圆的,外面有硬壳的茶树树米子,这就说明当时八千多年前,杭州效区有野生茶树的存在,原始大在采树枝,采茶叶的时候就顺便把这菜籽带回来,无意中就留在遗址里头,如果这考证是准确无误的话,这考古就证明八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采摘茶树之叶来熬汤,当时很可能是做药,保健来喝的,但在此之前,我们没有发明农作物,小米、大米、没有培育之前,原始人靠采集野果、野菜,诀根植物,采集一些树上的嫩枝、嫩芽就包括采摘茶树上的嫩叶和嫩芽来生存,将这些嫩芽和嫩叶跟其它的野生谷物放在一块煮,煮成粥,来充饥,以后慢慢发现吃了这茶叶叶子会很兴奋,会睡不着觉,而且助消化,能够治一些病,所以就慢慢把它单独分离出来熬汤来喝,这跨骨桥那陶罐里头,实际上是处于第二个阶段,因此,人类使用茶叶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最原始的阶段,是食用,当食物来吃的,所以第一个阶段是食,第二个阶段是把它熬成药汤来喝,作为保健品,跨骨桥遗址这个陶壶里的就处于这个阶段,所以,第二个阶段是喝,一直大概到西汉前后,西川巴蜀地区的人已经把茶叶作为日常饮料,不再作为药,茶叶到目前为止,所以中医《本草》当中,茶叶始终是一种药,现在中草药中,茶叶仍然是一种很重要的药,现在很多的保健茶都是用茶来做的,根据文献记载,西汉时期在巴蜀地区在日常生活中就已把茶叶作为饮料来喝,这就是茶叶的第三个阶段,作为饮料来饮的,大概从晋代到唐代这个时期,人们把茶叶已不仅仅是当作饮料,更不只是当作药来喝,也不当一种食物,而是作为艺术的欣赏对象,什么艺术欣赏对象?就把这煮的茶汤,这个茶汤是用来品偿它的色香味形等等。这就是所谓的品茗艺术,也就是现在讲的所谓茶艺,到这个阶段,人们在喝茶的时候是在进行品茶的阶段,所以,到了这个阶段,就是所谓品的阶段,品茗是个艺术行为,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行为,它不是为了表演给你观赏,人们在欣赏茶汤的色香味形,以至在品偿过程中追求诗情画意,那个审美的意境来满足你审美的需求,达到一种审美的愉悦,最后,还要结合人生哲学有理,提升到一种哲学的层面,就形成了所谓,茶道的精神,所谓茶道,就是品茶过程当中形成的一些道德要求,所以“和”、“静”、“雅”,就是要提升的道德层面上,我们就说开缅下者为立泣,形而上者为之道,道就是哲学层面上,到升华到茶道的最高层次,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现象,从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平常的生活,最后变为品茗的艺术,由艺术的行为然后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这就是茶道的精神,这个就让我们从西晋开始,因西晋有个诗人叫张寨,他在一首茶诗里头叫《登成都百兔楼》就是他登四川成都有座高楼叫百免楼时写的一首描绘当时的情景,里头两句提到茶“芳荼冠六清、益味波九区”芳茶,就是芳香的茶叶,六清,是古代的六种饮料,包括甜酒、豆浆、米浆等等,古代的六种饮料,因为商周时期,饮茶还没有普及,当时的饮料不包括菜,到了西晋的时候,这芬芳的茶盖过六种时髦的饮料,这里面提到的茶就是“芳”字,当时,张寨在欣赏菜时,就是注意到了茶的香味,第二句说茶的芳香传播到九洲大地,张寨的诗中提到了茶的芳香,滋味,也就是说,西晋的文人在喝茶的时候,就不再考虑,能充饥,能治病,或者是提神,或是解渴,这些生理上的要求,而且从艺术角度来欣赏它的芳香,它的滋味,你让它芳香也好,滋味也好,又不能充饥,又不能治病也不能解渴,只是你感觉很愉快,一种审美的愉悦,这就是艺术行为,艺术欣赏,这是从西晋开始,真正从饮茶变为一种生活艺术,是在唐代成熟,唐代的成熟,那就在唐代出了一个伟人,叫茶圣陆禹,湖北天门人在安史文乱22岁时逃到江南,在浙江福州定居,最后在那里写了《茶经》也死在那里《茶经》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这本书里谈了茶叶的生产、制造,以及怎么煮,怎么饮、怎么品,整个书一共十卷,说是十卷,按现在来看,总共七千字,就现在的一篇小论文而已,但古代的字都很大的,是写在卷上或竹简上,装一部书:一共十卷,第一卷,一六源,谈茶树的起源,二文具,谈茶具,谈种茶,加工茶的茶具,三文造,谈茶叶怎么制造,唐朝是把茶做成茶丙,现在的普尔茶一样,要做成茶丙再喝,第四卷为四六 器,变茶器,古代饮茶的工具叫茶器,陆禹的第四篇,他全书十卷分上中下三章,第一章是三卷,但是第二章就一卷,四文器,第三章为后面的卷,因为第四卷占的篇幅很大,谈茶具它涉及了二十四种茶具的功能等等,第五卷是五六煮,就怎么煮茶,因为唐朝就是煮的,不是泡的,第六卷饮告诉你怎么饮,所以,它的重点就是第四卷茶具,第五卷告诉你怎么煮茶,第六卷告诉你怎么喝茶,然后第七章为七六事就是记载着历史饮茶的一些故事,一些资料,第八卷是八之出,谈各地出产的茶,全国各地出产的茶,哪个地方出什么茶,是上中下,什么等级,当时他记载的茶,基本上就是现在我们中国的茶区,大抵上唐朝都已出现分布,九文略第九卷就说有的东西可以省略,坑图,就是讲我这《茶经》可能还不够通俗,你们将它画为图,因为现在讲课要有投影,有图更形象,但这在后面很短,最重要的茶具、煮茶、饮茶、四、五、六卷三卷是它的精华,而且篇幅最大,讲得最详细,具备创意,根据它的要求,唐代整个煮茶,品茶的过程就非常详细,非常成熟,自从《茶经》问世以后,茶道大行,在社会上普及,王公贵族,无不饮茶,所以,品茶到了唐代就成熟了,换句话说,中国人喝茶到了唐代就走上了品的最高境界,从此以后,中国人一直在文下雅土的推动下,整个品茶的活动普及全国,最后影响到朝延,那就是在唐朝宫庭里头,饮茶之风非常的盛,以至到每年的清明年,唐朝的皇帝要在长安举行一个盛大的清明宴,清明时节的宴席,这个宴席是不喝酒的,只喝茶,而这茶,必须从浙江的福州,当时叫做无兴,专门为皇宫产茶的供茶院,专门生产茶给皇宫使用,而皇帝们品茶的茶具就不得了都是金具,这旁边的法门寺帝宫1987年出土了一套,唐代唐玄宗供奉给佛骨的一套金银茶具,我这两天来这里,就是因为法门寺在明年是它建馆二十周年,它要主为第四届唐代茶文化国际研讨会,它四年办了第一届,七八年办了第二届,零四年办了第三届,前三届都是我帮着策划的,这次又请我来,所以我来了,就顺便过来跟大家聊聊,皇宫茶具金碧辉煌,同学们都了解,我就不细说,到唐朝时,是我们中国茶文化的高潮,已经普及全国,地无南北,人无贵贱,都喝茶以至到了不可一天无茶的地步,也就在这时,我们的品茶走上了高峰,进入了品这个阶段,从唐朝开始,我们茶不但普及全国也开始往外传播,所以在唐朝唐玄宗这个时候。唐朝前期饮茶并不是很普及,整个饮茶普及是在唐朝中期,就是唐玄宗这个时期,也就是杨贵妃这个时候,开始传到朝鲜,传到日本,后来就在日本形成本茶道,从唐朝传过去,传到日本,因为当时日本是派了大量最有学问的和尚到大唐来求学,叫做遣唐僧,僧人,因为当时最有学问的就是和尚,派了好几百人分到十七去求学,那些和尚就到了我们大陆,特别是到长安,在寺庙里头把佛经学会,也就把我们寺庙里头饮茶习俗,包括茶具也带回去,带回去以后献给天皇,在皇宫里头普及,然后在五氏贵族,上层社会普及,在以后就普及到民众中,所以,我们唐宋时期的饮茶方式等。包括茶制作方法传到日本,日本在它的寺庙中一代一代传下来,后来,宋代又有很多日本大和尚到我们中国来求学,又把我们宋代寺庙当中的饮茶方法传播过去,我们宋代的饮茶方法跟唐朝的不一样,唐朝的用茶来碾成粉末又放在锅里煮,到了宋代不是放在锅里去煮,而是放在茶盏里头用开水,调成糕,再冲上开水,用竹刷子,叫茶简来搅打,打成泡沫再喝,现在的日本茶道就保留了我们宋朝时期的点茶道,一直保留至今,但是,我们从明代开始就变了,明代开始为什么变?因为这种把茶作成茶柄,然后再烘再敲再碎再筛再去煮,还要放点盐等等,很复杂,很麻烦,而民间当中有直接,用太阳光晒一晒的茶叶,或者用火烤一烤,炒一炒,直接就来泡,就来煮,然后喝,这叫做散茶,就不再做成茶柄,这就直接用茶叶和我们现在差不多,也根据它的形状叫叶茶,民间到了宋朝以后,散茶越来越普及,因为简单所以以到了明朝,朱元章当了皇帝,朱元章不喜欢喝进贡的柄茶,这柄茶就像现在的普尔茶,同学们可能也喝过普尔茶,你第一次喝普尔茶可能觉得没味,不喜欢那个味道,因为它放得很久,它制作方法也很古老,古代就专门制作进贡给皇宫贵族,如果你是皇宫里生长的皇子皇孙,你当皇帝后,从小喝惯了柄茶,在过习惯,可朱无章是放牛娃出生的,是信贫下中农,他打仗也好,从小就跟本没喝过柄茶,都喝这种散茶,散茶有个好处,保留了茶叶的原生态,它的形状,它的绿色,它的香味、滋味、清香,形状也非常好看,开水一泡就碧绿碧绿的叶,他的习惯如此,所以当了皇帝,进贡来的柄茶不好喝,他后来就下道令,废除的柄茶不要进贡柄茶,又不劳民伤财,又好听,我减轻大家负担,你进贡芽茶就可以,所以从明朝就开始,中国人就不喝柄茶,也不磨成茶末点来点了,而且直接用开水泡,这是直到我们今天的泡茶,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饮茶习惯,六百年前就形成了,因为这散茶冲泡能直接看出来叶的形态,闻着茶叶本色的香味,再不能欣赏到它碧绿的场地,茶汤非常好,所以就有艺术美,注意品茗艺术欣赏时,诗人们就容易促发敏感,就会欣赏它的诗情,画意,所以,越来越往艺术道路上走,所以,我们越来越强调品偿茶叶的色香味形,我们唐朝有很多的茶诗,就描写了茶柄的色香味,到了宋代,色香味就成了品茶的重要标志,当时,色香味就成了一个名词苏东玻有一首诗,就是“谁令色香味,一日背三觉”就是说,品茶就有色香味这三觉了,但后来还有形,所以,品茗艺术的标准――色香味在宋代就已经提出来了,茶舍就出现了,就是说已经成熟了,这个要到明清已后,明清时,因为明代政治很反动,特别是朱元章后来特务统治,有东厂、西厂、文字狱也很厉害,对知识分子控制得很严格,所以,好多知在品茶的艺术中,文人雅士非常讲究,所以对茶具的艺术美,对品茶的环境,品茶的意境,制菜的各种要求越来越细致,越来越精美,因此,就把品茶的艺术往前推动,所以,到了明代,就基本上形成了历史茶,盖碗茶,而且,从明清开始,我们特别难得发明了一种炒青技术,什么是炒青技术?大家知道,唐宋的茶是采集树叶放在蒸笼里去蒸,蒸熟后,把茶叶压掉,要不然太苦太涉,因为早期的茶是野生的较多,苦涩味较重,所以要蒸熟了再压,压完后要捣碎,再以后还得压成方形或圆形,再放到烘炉上烘烤,这就是普尔茶的做法,这样就可以收藏起来,放一两年也不会坏,所以,普尔茶能放很多年,要喝的时候,要将这茶柄烘烤一下,然后再敲碎,再碾成沫,然后用筷子,唐朝叫箩,把它箩筛,筛成细粉,让它煮水,唐朝是在锅里煮水,第一沸,开第一次,舀一勺水放进来,第二次开就用竹夹搅打,打成中间有个漩涡,漩涡中心是往下漏的,再舀一勺盐,倒进茶粉,再煮,到第三次水再开,这锅菜汤就算煮好了,这是唐代的煮茶,这个茶是蒸青的茶,做的时候就是蒸笼蒸过的,蒸青的茶,宋代就进了一步,本来是一样的,也是蒸的,尔后也要压,捣,也是做成茶柄,在喝的时候也要烘烤,也要敲碎,也要碾沫,最后筛成粉,只是不放盐了,就喝茶的本味,也不放在锅里去煮,而是放在碗里头,一碗一碗来点,锅里是一锅煮了,大家喝,这个是一个人喝一碗,一小碗叫茶盏,勺茶粉放在茶盏里头再冲一点开水,调勺,然后再冲水,冲到七分,再用竹刷搅打,打得越多越好,越泡越好,泡沫越白,越持久,就越好,所以,宋代实行斗茶,斗茶就斗谁的茶盏里泡沫越高,越多,越持久,越白,越好,谁的先淌了。谁就输了,为了显得要白,所以宋代就喜欢用黑黑幼的茶碗,所以有福建的建盏以及江西地区的剂州窑,传到日本去叫天墓,到了明代,这些都不要了,直接就将采的茶叶推凉后放到锅里去炒,这就是炒青,大家知道,米是蒸决不会香的,植物必须要炒才香,比如说花生蒸的花生不香,炒的话才香,板栗、核桃都一样,不管什么植物,蒸的、煮的都不香,炒的肯定香,所以,到明代发明炒青技术,为什么要炒呢?因为高温的锅里一炒,就把茶叶里头的细胞杀死,细胞一杀死,它不会再发酵,就不会变色、变味,我们现在的绿茶就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喝的绿茶就是经过炒青,这个技术采摘以后,推凉12个小时,放在高温里去炒,炒完就把细胞杀死,碧绿的,放一年两年都不会坏。如果不炒,就会发酵,会发酵的情况下慢慢会变颜色,就会变成半发酵,现在的乌龙荣,铁观音就是半发酵,但后来经过如果距续发酵,颜色会变红,就是红茶,红茶是全发酵,他没有杀青就是放锅里炒,叫杀青,没有这个技术,所以绿茶有清香,半发酵茶会有另一种香味,一种兰花香,红茶是另外一种香味,颜色也变红了,红茶就可以保存很久不易变坏,普珥茶按法年唐宋放饼茶的技术,做完以后,放好久,会自然的慢慢的发酵,自然发酵叫后发酵,会慢慢变得有橙味,不习惯的话,就没味,古代普耳茶就是贡给边疆少数民族,边茶输给少数民族,便于保存,但于运送,便于收藏,少数民族喝惯了这茶,他也这么喝,还有砖茶更硬更黑,但我们中原,文化比较高的汉民族讲究品茗艺术,所以明清以后,品茗艺术越来越发展,人们分味茶的滋味,各种很复杂的品茗艺术,所以明代以后,走在品茗艺术,艺术化的道路,但日本这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在寺庙中,宗教在社会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宗教最讲究请规戒律,大和尚的话,小和尚就不能改变,所以很严格把宋代“点茶”保留到现代,所日本现代喝的茶都是蒸青的,有些同学或者老师可能喝过一股子青草味,并不好喝,它就是蒸青茶,但茶艺传到日本,日本把茶道作为修性的一种方式,禅宗修禅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修炼得道的一种方式,所以很严格,严密,甚至很繁琐,在日本,一个严格的茶道可以表演4个小时,喝那一喝茶,跪在那里,我很怕喝那碗茶,跪在那,我老骨头要跪不住了。现在日本的茶道跟他本民族的文化相结合,现在一个很严密更高度发展到日本茶道,形成一门艺术,文化,但这种文化,离实际太远,固定在我们宋元时代饮茶的水平,讲难听点,就是僵化,一直保留,保守凝固在宋元时代,日本现在的荣道,与人实际生活的需要是违背的,人的人性追求真善美,品茶过程,追求茶叶的真香,真味,本色,这才是艺术欣赏,所以我们中国到现在我们的茶艺馆遍地开花,我们走向品茗艺术化的道路,这个道路更艺术化,自由化、更简便、方便、更人性化、符合人性要求,人性希望真善美,日本那个僵化,所以日本有很多人,特别是中青年不满日本这个僵化的荣道,所以日本有很多人,特别是中青年不满日本这个僵化的荣道,所以日本有很多人研究中国的茶艺,特别,它与我们江西合作,每年都要去一次日本,我今年九月份刚过去一次,连续五年了,日本有一个中国茶文化鉴定会,专门在日本传播中国的品茶艺术,他们每年都到我们江西采茶做茶,每年秋天我们到日本去教授,他们要考中国茶艺师,拿到中国茶艺师不是为了就业,就是一种成就感,得到中国人认可。我今年九月份到日本东京,京都他们在东京,在学员当中,有一个学员,我很高兴,为什么高兴,是日本茶道最大的家园叫李千家,李千家日本在明代有个茶道大师,叫千立修他们的日本天皇,掌相一级的一个茶徒,专门为他们服务的,最后被丰巨秀吉逼得自杀,他的嫡系传人,日本茶道是父传子,子传孙,传到现代日本有三大家,最大一家叫李千家,他有几十万学员,靠这个赚钱的这时,李千家的教授带了两个学生,学我的茶艺,来考中国的茶艺师,他们的教师也是来学中国的茶艺,就是说,品茗艺术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的潮流,所以往年传,传到中本就是日本茶道,但它们大大落实我们几百年了。我们从明朝开始,向西传,最早传到葡萄牙,葡萄牙有个公主叫凯斯林,凯斯林公主很喜欢喝茶,因为葡萄牙人最早在澳门经商,就把广东的茶引过去,带到葡萄牙,葡萄牙公主很喜欢喝茶,那时喝的都是武夷山的岩茶,那个比较红,因为是乌龙茶,外国人又叫黑茶,所来凯斯林嫁给英国国王查理,然把茶带到英国,据说婚礼上不喝葡萄酒,只喝带来的武夷岩茶,后来很多人不知道皇后喝的是什么,据说法国皇后想尝尝,凯斯林就一口喝完,说这是最健美的饮料,当天法国皇后就派了一个军宫,潜入皇宫,就偷这个茶,这后,被抓闹了一段很长的纠纷,后来红茶在英国很普及,然后从葡萄牙传到英国、法国、德国,四百多年前,欧州就普及开门了,如果唐宋传到日本,日本文化比较原始落后,我们唐宋是高度发展的文化所以日本照搬过去,发展广大形成日本茶道。当我们茶叶往西传时,是明以后,我们封建处于没落,西方正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因此西方人员接受我们的茶叶,没有接受我们的文化,所以我们的茶叶最早是放在药店当药卖的,后开放在咖啡店里卖,最后到19世纪才有了茶馆,所以英国人只接受中国的茶叶没有接受中国的茶文化,所以英国人至今只喝红茶,还像喝咖啡那样,放牛奶,放糖,所以茶只做为一种饮料,但英国人喝茶越喝越上瘾,因为茶比其他饮料都好,到了18,19世纪,英国人喝茶量远远超过中国,直到今天,英国人平均每人每年喝两公斤的茶,中国人现在才8两不到,也就半斤多,所以英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下午茶,每天中午四点钟要喝一次茶,为什么要下午喝这茶呢?欧洲时差,差八九个小时,我到法国、英国才有这种感受,中午十二点喝了茶以后,晚饭九点钟才吃饭,九点钟天才黑,所以,八九个小时要不吃就很饿,所以必须有个下午茶,到那时,全国机关商店都要放十五分钟时间,让职员喝茶,吃点饼干点心,所以英国每在耕费在茶叶上的白银大量的流入中国,大大的出超,英国的棉花,绸布等销到中国,中国是个自养自足的国家,勾引了中国抽雅片,这样从中国骗了大量的白银,再买中国的茶叶,结果到林则徐禁烟,两次鸦片战争爆发,两次雅片战争导致中华民族进入半封建,半残民地的社会,改变了我国历史进程,影响我们民族的历史,进入一个很悲惨,没落的一个时期,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时期,才有个共产党出来,才有了大革命,才有这么一天,如果老停留在康乾盛世,我们还在留辩子到现在,历史的变程,居然跟小小的茶叶连在一起,这个不容易想到,所以茶含的文化积淀太深,不仅如此,英国人为了垄断北美州的茶叶,贸易,所以由印度的东印度公司,直接负责,到北美殖民地的茶叶供应,1773年,英国人每英磅茶叶加收三便土,茶税,引起北美殖民地的反抗,所以1974年,英国的商船,运进波士顿港口时,波士顿港口所有人抵制,不让他上崖,而且成立了一个茶党,波士顿的茶党,学过这个可能知道这个。还有一批比较激进的年青人,扮成印第安人,冲上商船,把几百箱的茶叶全丢到港口里,所以英国恼着成怒,马上派兵振压,导致北美殖民地群起反抗,所以19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就诞生了美利坚合众国,所以美国的诞生由波士顿茶党的茶叶事件引起的,至今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没有一天不说美国的,自从美国的出现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大大改变,所以这个茶叶和人类历史有密切相关,我1998年到美国洛彬矶,主持国际茶论,我到东部参观,我们到波士顿要求看波士顿茶叶事件的那个码头,导游说没这个安排,要去只能中午,吃午饭时间,我们说宁可不吃饭也要去,结果几个人到码头去,那立了个碑讲这个事件,成立了大家一起把船上的木头箱子,往水里丢,然后欢呼“万岁”,纪念美国独立建国因为茶叶引起的,我们的茶叶对世界历史进程有很大影响,但是,世界上有50%会喝茶,但是真正会喝茶的只有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已进入品茶的阶段,现在世界上所有国家,反仅停留在饮的阶段,就是把茶作为饮料的阶段,外国茶叶喝的大多里特泡菜,将茶叶粉碎,冲泡不会像中国人一样品茶,因此,中国现在的茶叶高档茶叶,全是国内消费出口的都是中低档茶,因为他只要待泡茶,出茶就可以他不会品好比中国人会喝酒,不大会品酒,外国人喝人头马,每次买一两每次慢慢品,中国人一拿一大瓶,感情深一口闷啊,外国人吓得目瞪口呆,还有这样喝酒的,一样他不会品茶,我们什么时候让世界各国人像中国人那样品茶,我们的高档茶叶就能够走向世界现在人在想如何振兴中国的茶,应如何,有人讲要有品牌,要什么,其实都不对,就要世界各国人了解,要真正的喝茶,就要像中国人那样品茶,所以我在03、04年,带了我们江西一个好学校茶叶队,两次到法国表演。在中法文化年,他说中国人来有巴蕾舞,油画、音乐,这东西我们都有。言外之意,这东西我们比你们还好,唯独你们喝茶,喝成一门艺术,我们想角不好,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喝茶喝到这样一个程度,很感兴趣。所以我们现在需振兴中国的茶叶,让中国茶叶再次走向世界,就要救外国人如何喝茶、品茶,你只有品茶,我们某的效益才会好,告诉同学们,现在红茶占世界茶贸易量的70%,绿茶没有占到这么多只有20%,绿茶市场我们掌握,介玷70%的红茶,由印度和斯里兰卡茶据,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不给他茶叶,它就扶殖殖民地种茶、资本主义的运作,机械的生产,大集团化的操作,加上印度自然条件好,劳动力比中国还便易,所以都是让印度所占有的,这就是中国茶的历史。
现在我想用几首茶诗和大家谈谈品茶到底怎么品,这是一首唐朝的叫钱起的诗人,这人死在陆羽之前,他没有看过,陆羽的《茶诗》说明当时的文人品茶的意境《与赵举人茶宴》说明唐朝已经以茶代酒举行宴会,那么这个品茶追求的意境就叫:个个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堕流霞,尘心洗静兴难尽,一束蝉声片说竹林下品茶,品到忘言的程度,忘言忘记说话,意境当中,对着紫茶在个个味下饮茶达到忘言的程度,胜过了仙人喝仙酒的程度,这时,尘心洗净,心中的尘心很世俗的心洗得很洁净,但是我品茶的兴致难恶,只看到一束蝉声,知了在叫,片影斜,说品茶过了大半天时间,不知不觉,所以品茶这里面的意境,志宫两言很重要,无论你干什么事,达到忘言,忘记说话的程度,这时候感情是最投入的,我们交朋友也好,你跟你白马王子,白雪公主,在一起话多并不等于感情深,达到你没话说,也能静静地坐到那里,在夕阳的余辉下在树林下,在小河边静静坐上大半天,这时感情才真正投入,老说:“I Love you”不是感情投入的表现,人要到了默契的程度,就可以去登记了,所以话多不代表感情深,我也有这样的经历,1996年,日本一个茶道专家,我陪他上庐山,晚上七点上了庐山快黑了,住下旅馆下,翻译扭伤,不能翻译,两人我不懂日语,他不懂汉语,他大我1岁,两个少老头子,我说我们是睡觉呢,这是陪你到庐山上走走。考虑了半天,他说还是走吧。这样两个走到庐山边上有个小天地,穿过小松树林,那时月亮出来了,月光穿过树林照在地上,一块一块一团一团的我们就踏着月光往前往,走到亭上上一坐,亭子下是万里长江,长江边上是万家灯火。灯火通明,我们无法交谈,天黑也不能写字,两人坐在亭子里,一坐一个半小时,一句话没话,边上只听到风吹松树的声音,松涛在响,当时感觉非常美妙,两个男老头子,非常投入,后来回到旅馆我就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林中结伴踏月行,万里灯火耀眼明,相对天言听天簌,万顷松涛诉衷情。这个我们两人志言小一个半小时,我们品茶就是要沉进在茶的色香味形的意境。具体的要什么意境呢,这一诗表明了,这一句是唐朝的皎然,是陆羽的老师,也是陆羽的师史,他当时是浙江一所寺庙的主持,诗就是写诗的和尚,有一首饮茶歌:越人为我剡溪茗,孚得金芹口青瓷雪色漂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涂昏,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愁看毕卓翁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嗓之意不已,狂歌一句惊人耳,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饮茶的三重意境:一饮涤错情思,爽朗,满天地我们瞌睡都没了,满天地都非常清晰,是饮茶的第一个层次,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我神志很清醒,好像,天空中下了一阵蒙蒙细雨,把空气中的尘埃都降落了,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喝了第三次,我就悟到作人的道理,不要苦心去破烦恼,此时烦恼就自然破除了。茶道的最早出现在这首诗中,所以皎然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到,茶道这个概念的人,这连陆羽的茶经都没有提到。所以品茶有几个层次。有一首诗大大家可能很熟悉,叫陆同的饮茶歌,陆同有一首诗叫《酬笔谢孟县令寄新茶》写得诗感谢孟,这个宫寄新茶给他,这首诗很长,中间有七句很有名,我把七句念给大家:一碗喉微润,第一碗喝,喉微润不会口渴,二碗破孤间,喝到第二碗我的孤独愁闷就破除了。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唱到第三碗,搜肠挂肚全是文字,叫创作灵感,文思喷涌,灵感激发,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都向毛孔散,喝了第四碗全部挥发掉了,五碗肌骨轻,唱了第五碗,我浑身肌骨都轻飘飘了,六碗通仙灵,六碗神仙界已经沟通,七碗吃不得,七碗菜吃不得,喝下去唯觉两腑袭袭清风生,再喝下去两边长翅膀了,要飞上天,得道成仙了,所以也叫七碗茶歌,把品茶的七个层次,所以同学们,品茶要达这样的层次你就是茶仙,到那个程度你绝对不会变坏,绝对非常可爱,所以我们要往这努力,不仅我们自己还要让全世界人像中国人那样品茶。现在说到这里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