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李春雨 周旭杰/文 鄢逸天/图
为了增加同学们对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理解,展现中华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中国生态文明的现状与未来,人文学院于3月27日晚在北绣南报告厅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的主题报告会,来自加拿大的教授托尼•弗勒担任本次报告会主讲人,学院200余名学生到场聆听。
报告会伊始,托尼教授从中国南部具有全球重要性的农业遗产系统这一角度出发展开了讲解,他将这个过程的农业遗产系统分为三个阶段:天堂阶段,天堂的失落阶段和天堂的复得阶段。他指出,所谓的天堂阶段是指可再生的人类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状态,它一般表现为当地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状态,教授就云南哈尼族的梯田稻鱼共生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使同学们对可持续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
(图为主讲人在为同学讲解PPT)
而所谓的天堂的失落阶段,是指为了既得利益的取得,当地地方企业家随意建造酒店和餐馆,梯田稻作的水资源供应被旅游业用水所挤占。托尼教授还将这一阶段与“天堂”进行比较,侧面批判了这种行为。第三阶段是指政府利用自身的真实性和强制力,使当地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配资源。随后他又举了一个乡村案例,墨西哥的印第安文明:阿兹特克,进一步向人民解释政府的力量。政府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去维持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教授还为同学们留有了单独提问的时间,有针对性的向同学们解答疑惑,使同学们对此次报告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学们从中也学到了很多,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中国农业文化的底蕴,同时从案例中吸取教训,塑造正确的农业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