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10-31 作者: 出处:团委 浏览:228次
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两个人交换苹果,每个人手里还是各有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交换思想,每个人的脑子里就同时有两个思想。”所以学术上追求卓越的人一定要善于而且渴求和别人交换思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揭示了追求卓越必须学会与人交流,台下的师生发出了会心的微笑。这是10月27日上午,在我校体育馆举行的朱清时院士报告会上的一个场景。
在我校5000余名师生的热烈掌声中,朱清时院士应邀作关于大学创新文化的报告。
“今天看到这么多师生牺牲休息来到这里,我很感动。希望大家从我40多年的人生经历获得的感悟中得到好处,对你们的发展起参考作用。”朴素的开场白之后,朱清时院士比较了自己参加麻省理工学院校庆和国内大学校庆的感受,说明文化实际上是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固定的思维、行为模式,直接体现为群体共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对大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接着,朱清时院士讲述了两个诺贝尔物理奖获奖科学家的故事和目前社会上盛行的诸多例如“挖沟、填沟”增加GDP产值等文化现象、从国内争建一流大学到中国科技大学10年来追求学科内涵、力争把已有优势学科做好做强的对比中,提出,目前社会文化的不良本质就是急功近利、追求名誉。这种浮躁文化就像美丽的肥皂泡,看起来很美丽,但是一破裂,就什么也没有了。这种文化同样在大学中盛行。因此,虽然中国有这么多的大学、教授,重点实验室也很多,但整个大学创新能力差,更缺乏原始创新。其关键是大学文化不利于创新。
他认为:“大学真正的创新文化就是:务实,不图虚名。大学应该怎样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文化呢?”朱清时院士明确提出:“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园文化其实都不太相同,做法也不一样,但总结起来有三点,那就是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
“追求卓越是办一流大学最重要的一条标志。” 接着,朱清时院士给出了一流大学追求卓越文化的定义。即学校干任何事情都要追求卓越。学术追求卓越,管理追求卓越,一切工作都要高品质地追求卓越,连食堂也不例外。他强调指出,每个人要时刻关注新思想,一方面如饥似渴地阅读学术杂志,另一方面利用学术会议相互交流、讨论,交换思想。特别是年轻人要始终保持追求卓越的冲动,善于而且渴求和别人交换思想,集众家之长,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创造力。
在谈到学术自由时,他联系过去10年中国科技大学“量子通讯”和“单元子操作”项目研究从提出、发展到成为目前国内领先学科的实际,指出,学术自由取决于学科内在规律的发展,身为领导要鼓励年轻科教人员“异想天开”,为其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支持,放手让他们大胆从事原始创新研究。
在谈到创新文化的第三个方面学者自律时,朱清时院士举了牛津大学拒绝录取一名他们认为缺乏创新精神的苏格兰北部地区一名学生、即使首相和议员前来说情也不为动的事例。提出自律是学术自由的前提。对现在流行的“敢说敢吹”,一分成果说成十分,把有些捕风捉影或者偶尔出现说成规律的不良现象进行了尖锐批评。
最后,他以自己做校长10年来的亲身感受说明,在目前整个文化浮躁的情况下,培养大学创新文化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大学只有建立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的文化,才能纯洁、引领整个社会文化,使文化更有创造力。
报告会结束后,孙武学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大学应该怎么办,这是我们每个师生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今天,朱清时院士为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他提出的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的大学创新文化让我们获益匪浅,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应该牢牢把握并付诸实现。
朱清时院士简介:
朱清时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高等研究院院长。并作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在剑桥、牛津和诺丁汉大学工作。 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所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课题组长和研究室主任。1987年至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创建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 1998年6月国务院任命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分子的高振动态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成果.于1994年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和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光谱化学学报(Spectrochimica Acta)》设立的汤普孙纪念奖、获安徽省2000年度重大科技成就奖、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重大成就二等奖。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以及诸如《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此类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3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