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教育百场报告会之七十六――《我对中华文化的体验》_共青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 - 素质报告厅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素质报告会» 报告会快讯
大学生素质教育百场报告会之七十六――《我对中华文化的体验》

发布时间:2007-11-30 作者:风雪/文 支勇平/摄影 出处:校新闻网 浏览:272次

  11月26日,我国知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张岂之教授应邀来到我校,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我对中华文化的体验》的精彩报告。孙武学校长主持了报告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具有深厚、悠久的学术传统,1941年就开始招收研究生。同学们有机会到这样一所大学学习,应该感到很自豪。可惜我已经老了,没有机会再报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了。”张岂之简单而幽默的开场白博得大家热烈的掌声。

  张岂之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不衰竭的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党中央把中华文化提到这么重要的地位,我们就应该对中华文化有个大体的了解。我认为中华文化主题是研究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天道指的是自然的法则,人道指的是社会的法则和做人的道理。从古到今,我们都在致力于追求天道与人道的和谐统一。

  张岂之指出,中华文化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连绵不断。而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和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他建议同学们在学好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兼顾中华传统文化学习。读人文经典,首先要读《论语》和《道德经》。“同学们不仅要阅读原文,还要深刻理解其思想内涵。就我个人体会而言,我认为儒家精神最主要的就是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执着于既定目标不断前进的精神。”他说,人的一生不是一条直线,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要通过学习经典,帮助自己抚慰心灵的痛苦,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这样会让你终身受益。他举例说:“如果我们明白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那么,在成绩面前我们就不会骄傲自满,停滞不前;在困难面前就不会垂头丧气,情绪低落。”

  张岂之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做学问的体会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凡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作了精辟的分析和解释。他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他指出:“第一境界是寂寞的境界,第二境界是奋斗的境界,第三境界是胜利的境界。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这样的三个境界。希望在座的各位特别是年轻的莘莘学子们,要坚持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把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从辩证法和人文经典中吸取有益的东西,用‘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勇气为既定目标奋斗,最终享受成功的喜悦!”

  孙武学校长在最后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作为软实力重要表现的文化发展却相对滞后。对我们这样一个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农林院校来说,提高广大师生的文化修养显得尤为重要。希望全校师生员工能以张岂之教授这次报告会为契机,在学校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报告会前,孙武学校长、王革副书记会见了张岂之教授,并与他进行了亲切交谈。校领导王革、杨景昆、吴普特,机关党政管理干部,各学院党政负责人、全体政工干部,师生代表4000多人聆听了报告。

 

孙武学校长主持报告会并讲话

 

张岂之教授为我校师生作《我对中华文化的体验》的报告

 

学校领导、机关党政干部、各学院党政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4000多人聆听了报告

 

报告会会场

 

报告会前,孙武学校长、王革副书记会见了张岂之教授

 

张岂之教授简介:

  张岂之教授,江苏南通人,我国知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攻读研究生。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西北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校长,陕西省历史学会第二届会长,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为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教育部特别顾问,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西北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专长于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自著、合著和主编有《顾炎武》、《儒学•理学•实学•新学》、《近代伦理思想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中国儒学思想史》、《中国近代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纲》、《宋明理学史》、《中国历史大辞典•思想史》分卷等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

责任编辑: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