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素质教育报告会之五十六――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_共青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 - 素质报告厅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素质报告会» 报告会快讯
2010素质教育报告会之五十六――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0-06-21 作者:杜联合 出处: 浏览:855次

    6月19日晚7点30,由校团委主办,主题为“品传统文化,悟智慧人生”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在南校区国际交流中心207会议室拉开序幕,来自我校人文学院的张磊教授为到场的两百余名师生做《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主题报告。

       张磊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遭遇。传统文化发端于殷商之际,形成于先秦年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对于加强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维护我国一直以来的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近代以来,用传统思想所塑造的中国社会无法有效应对西方军事、经济上的崛起,反传统思想逐步出现,并发展成为社会主流思潮。落实到社会层面,反传统思潮的后果是传统社会的解体。与此同时,从19世纪末以来,呼吁保护、重振传统的呼声也一直不绝于耳,尤其是上世纪后半期,随着亚洲经济的腾飞,知识界开始研究经济成功背后的文化因素。牟宗三、杜维明等新儒家代表人物力图在吸收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同时,国内外知识界、教育界也转变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开始正视并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国际上也出现了以中国传统智慧应对人类问题的呼声。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大量以致力于了解、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的社团,如我校学生社团“竹士社”。

      
张磊教授认为,在现代文化建构中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先搞清楚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塑造个人性格和民族精神塑造起比较大作用的是儒、释家和道家学说主张。三家的关系为内容相通,功能互补。儒家主入世,强调积极进取,勇于担当;道家主出世,主张顺应因循,清静无为;佛家传到中国发展为禅宗,认为万物皆空,万虑皆虚。所相通的是,在对象客体上,三家所主张都是关于人生的学说。总体看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及学说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一为“知天”,主张在对自然的发现和理解中寻求贯通万物的规律;二为“知人”,正视人的欲望、认为应该以礼仪来引导人的行为而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凝聚统一;三为“知己”,处理好理与欲的关系,加强自我修养,在对道德理性的体悟和追求中实现人格的飞跃。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个核心价值为人自己、人与人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张磊教授对传统文化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什么做了简单回答。他认为,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为人类文明带来进步的同时,又带来无数难以解决的新问题,如战争、环保等,而现代主流的西方观念却难以为我们解决此类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武器。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必须回归传统,求助传统。在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中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

 

 

责任编辑: twg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