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立足学科 统筹资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推动实践育人   

信息来源:教育部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18-03-29
 

  《教育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简报 [2018] 第17期 总第97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把“育人”作为开展社会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以项目带动和品牌建设为牵引,依托学科优势,统筹实践资源,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实践舞台。

  高举旗帜,坚持主线贯穿。一是聚焦新时代。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等主题,组织“千村万户脱贫攻坚大调研”“新丝路经济带寻访”“城市学子到农村 农村学子进城市”“聚青春力量 助脱贫攻坚”等调研考察、服务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新时代国情民情社情,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2018年寒假,组织15000余名大学生赴陕西、甘肃、河南等20多个省(区、市),深入城市社区、农村基层、企业机关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宣讲、乡村振兴战略调研、科技支农帮扶、美丽中国实践等新时代社会实践活动。二是把握新要求。按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创新***************培养机制,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实施,将“三下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扩充,选聘40名思政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侧重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养成,将加强实践育人理念贯穿到***************培养机制改革之中。

  立足学科,坚持项目带动。一是加强项目设计。充分发挥学校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和优势,围绕国家农业现代化、“一带一路”和脱贫攻坚,及时做出顶层设计。连续利用4个寒暑期组织“千村万户”脱贫攻坚大调研活动,组织2000余名师生深入全国23个省(市)800个乡镇,对8000多农户进行专题调研,所撰写的调研报告得到国务院扶贫办高度认可。围绕陕西省实施的“山川秀美”工程,组织水保学科学生连续15年对渭河、延河进行全流域科研观测考察实践,累计形成考察报告40篇、考察文集15部,向陕西省政协专题汇报考察成果,为流域治理提供决策参考。二是强化项目管理。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委员会,除校内专家教授外,吸纳地方政府、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负责人参与社会实践方案设计、项目立项评审等工作。将社会实践纳入实践教学环节,赋予2个学分。在全国20个省市建立社会实践基地300余个。构建“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共享机制,公开发表调研论文近百篇,孵化出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项目20余项。三是打造品牌项目。坚持精品意识,对认准的确有成效和社会意义的实践活动,给予长期关注和重点支持。连续12年组织实施“秦岭青年使者”活动,在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开展科技支农、生态保护和义务支教活动,吸引了国(境)内知名高校1600余名大学生积极参与。“浓情蜜意”实践团队以“公益项目接力”的形式,连续7年坚持深入秦岭山区周至县红旗村,邀请专家为村民讲授中蜂养殖技术,并成立创业团队帮助村民销售,村民人均收入从不到3000元一跃突破10000元,大批劳动力返乡,地方经济焕发新的生命力,一举摘掉了穷帽子,并形成了在秦岭山区可复制、可推广的公益扶贫模式,该项目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大赛金奖。

  统筹资源,坚持协同配合。一是强化校内协同。在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由校团委牵头,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研工部和各学院在项目设计、活动组织、经费保障等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大实践”育人格局。二是加强校际协同。与全国43所农业高校联合开展“稼穑之路——农科学子助力精准扶贫”主题实践。发起成立“全国农林院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联盟”,创新实施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三是推进校企协同。与正大集团、新希望集团、张裕葡萄酒公司等知名企业签约共建社会实践基地,每年假期选派800余名学生进行顶岗实践、就业见习,为青年学生搭建实践舞台。四是促进校地协同。与地方政府搭建“校地协同合作”模式,积极打造“田园使者”“志愿者进社区”“青春驿站”“农村幸福院”等实践育人共同体品牌。

  原文链接:http://www.moe.edu.cn/s78/A12/moe_2154/201803/t20180329_331669.html?from="groupmessage


编辑:程竞于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