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支教随笔:来自西北农林科大的陕北娃周海渊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16-03-28
 

   《中国青年网》 2016年1月13日

       秋天里,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来了一位支教老师周海渊。咋一见,单薄黑瘦,有点腼腆,简直就是一个毛孩子。

  学校离家近,我每天住宿在家里,学校宿舍紧张,我的空巢夜里自然而被这小毛孩占领了,白天我俩又自然而然在一起生活工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十七届研支团队长周海渊在上课。李伟涛 摄

  学校里本来师资不足,来了一位大学生,很快便成了红人,忙人,就像打仗的预备队,哪里有漏洞,这个小毛孩立刻就冲上去,体育、音乐、语文、数学,每天的课时常常超过一般老师。铃声响起,他精神抖擞,走出房门,课后,他轻轻推开房门,给我一个灿烂的微笑,好像还沉浸在和学生交流的喜悦之中。短短的几周,我对这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有一种超乎同事的爱恋,说不清被他感动了还是感染了,心里产生了一种许久不曾有过的冲动激情,好象又回到了青年时代,而这种激情又不知不觉注入了我的教学当中。

  我的学生时代,网络科技这个名次,还没有听到过,更不用说去掌握运用了。和小周相处,他积极为我补课,我由汗颜变为主动求教,使我对虚拟的空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网络获得了许多的教学知识。我对这个小伙子始怀敬畏,认识到大学生来支教,不光是教学生,也潜移默化着我们的教师队伍。

  短短的几个月,周海渊像一颗奇异的种子,在陕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根生长了。他努力适应这里简陋的教学环境,不耻下问,虚心学习教学经验,和同事相处和睦愉快,并常常利用周末时间去贫困学生家中走访调研,建立贫困生档案,通过网络众筹到善款5000多元,为贫困孩子添补冬衣。他常对我说,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能和棣花小学的教师学生在一起,是我终生的一大幸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支教团周海渊与队员一起家访调研。刘丹波摄

  星期天,同事们都回家了,他常到我家里来闲聊,谈理想未来,谈他教学中的不足,谈西农大的校园生活。有时聊起他小时候的事情和在爸妈身边的生活,可以看出他的眼睛分外明亮,一种深沉思念和眷恋在他稚气的脸上蔓延开来。虽然他极力掩饰,但我能看的出来,一个离家千里的孩子,到这贫穷的山里来,也是需要一点勇气和精神的,也不容易啊。我在心里对他说:这里就是你的家,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是你的亲人!教过的学生喜欢你,永远不会忘记你。他们之中,必有栋梁之材,你应该为此骄傲。

  (作者,棣花镇中心小学李百年。周海渊,陕西延安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服务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中心小学)

  原文链接:http://xibu.youth.cn/yw/201601/t20160113_7521077.htm


编辑:刘玮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