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茶泡在行动 承担职责你我他   

信息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黄冬艳/文 陈誉玲/图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18-08-30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我国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研究玉林传统茶泡文化,8月5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赴广西玉林茶泡调研队对玉林晚报社记者刘赛进行了专访。

  一片冰花一股香 玉林茶泡起源久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茶泡了,后来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对茶泡就接触得更多了。”刘记者对队员们说道。树影斑驳,清风送爽,队员们和刘记者坐在师院的石椅上进行采访。队员们之所以选择刘记者进行专访,一方面是因为刘记者做过与茶泡相关的报道,对茶泡了解较多;一方面是因为刘记者在玉林晚报社工作,队员们想通过与记者交流探知玉林媒体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

  茶泡——作为玉林传统特色食品,历史悠久,相传在宋代已出现。《鬱林州志舆地风俗》记载道:“茶泡近来更兴尉,用冬瓜(亦有用木瓜者)切片寸余或二寸阔、一二分厚,方圆不一,上 雕花木、 虫、鱼皆镂空渍以白糖,晒干。”队员们从刘记者那里了解到,茶泡成为旧时嫁女时招呼亲友的“新人茶”,男方也会以同样规格的茶泡回赠女方的送嫁人,逢年过节,茶泡也是款待宾朋,孝敬长者的特别礼物,茶泡在玉林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说:“别看茶泡只是用石瓜做的一个小玩意儿,但是,由于玉林人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它已经成为以前玉林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玉林传统文化的一种代表。”

  

  队员对刘记者进行访谈

  晚报之中推茶泡 肩负使命思传播

  虽说茶泡曾经走过一个辉煌的时代,但是,茶泡发展到现在却在走下坡路,逐渐淡出了玉林人的视野。关于这一方面,刘记者谈到:“时代发展了,市场上各种各样的饮料五花八门,并不像以前那样没什么东西喝,人们的选择多了,就不怎么稀罕茶泡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记者将眼光放在了茶泡的继承和弘扬上,他收集关于茶泡的资料并且走访茶泡的传承人,之后,他将文章刊登在报纸上,为人所知。刘记者在文章中说道:“有着悠久历史的玉林,一些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节庆活动等,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很多都是家族式的,需要父辈的传授,再由新一代去发扬光大。”

  作为一个玉林人,刘记者意识到了保护和传承玉林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媒体人,他意识到了自己有将玉林传统文化传播开来,使其发扬光大的责任,并用手中的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被问到自己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时,他说:“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靠当地的一份报纸。我是一个玉林记者,我有责任为这个城市的文化传播做一些事,这是一种使命,有些事我们必须去做。”

  

  薪旺万代家业隆 火留子孙沐春风

  有诗言:薪旺万代家业隆,火留子孙沐春风。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需要青年薪火相传。但是,现在的青年人却不愿意从父辈手中接过传承的火种,因为经济效益低下,手艺传承工序复杂,职业认可度低等一列难题使青年在传统文化的传与承面前却步。

  刘记者对这一方面有较深的认识,在访谈的过程中,刘记者讲到茶泡传承人年近八十,面临着茶泡的技艺无人机继承的问题,在茶泡的传承方面,他很重视年轻一代对茶泡的认可与接受,他希望年轻一代能结果父辈肩上的担子,但与此同时,他也指出了茶泡传承过程中的忧心之处:“现在的年轻人中知道茶泡的很少了,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这样发展下去的后果难以想象。”

  

  在对刘记者的采访中队员们意识到,茶泡的传承保护,玉林市的每一份子都有他应当扮演的一个角色,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茶泡文化的挖掘;媒体人要发挥好宣传作用,促进茶泡的传播。年轻一代有责任有义务去认识和了解茶泡的相关事宜,在心中认可茶泡作为玉林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代表的地位,并为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队员与刘记者合影

  队员们获益匪浅,大家意识到了茶泡传承任务之重,明白了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在采访的最后,刘记者语重心长地说:“茶泡的保护和传承不仅仅在我们这一代,更重要的是你们这一代。你们需要把接力棒从我们这一代接过去,并在未来为茶泡做更多的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