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赴陕西咸阳粗布文化调研团”在武功县及附属乡村南可村开展了十余日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次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老粗布的探索之旅。
追寻苏蕙文化,体验纺织乐趣
7月13日,绵绵阴雨,也浇灭不了队员的如火热情。调研团抵达苏绘合作社,寻到了苏蕙文化的源头——“璇玑图”。“璇玑图”共29行29列,横纵数列皆能为诗。队员们欣赏着前秦才女苏蕙以才情挽爱情的千古绝唱,都对这堪称艺术的“不二情书”赞叹不已。在这里,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纺织老师讲述了粗布的工艺流程,展示了织布机的操作步骤,发现细致活儿中更需要织女的智慧。在纺织老师的指导下,部分成员亲自上手操作织布机、纺车等纺织工具。大家都沉浸在传统织布的自然淳朴的文化氛围中,小小的展厅里,语笑喧阗。
古老技艺不褪色,手织情怀永传承
接着,调研团走进了陕西省武功县南可村,在此探寻最为纯粹的纺织技艺。在调查走访中,烈日炎炎下,即使已经汗流浃背,队员们咬牙坚持完成任务,走进一户户人家,认真负责地记录着粗布现存状况的点点滴滴。队员了解到,在这个小村子,家家户户都会纺织粗布,从老一辈代代相传。于他们而言,纺织粗布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多的是传承的那一份责任和担当。但在现代轻纺工业的不断冲击下,粗布的形势其实并不乐观。现在村里坚持织布的基本都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们。年轻人大多都选择离开乡村,进入城市,愿意静下心来学习这一古老技艺的很少。而随着老人的年龄越来越大,渐渐力不从心,许多精美花纹的织法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一代代传承中,变更的是那一双双织线的手,不变的是一针一线的认真和执着。纺线车上古老的转轴缓慢的转动,吱呀作响,收起的不仅是整齐划一的细线,更是古老技艺的沉淀。
十三载苦心经营,却只为薪火不熄
最后,调研团队再次来到武功县,对苏绘合作社理事长、非遗继承人赵哲先生进行了专访。在访谈过程中,赵哲理事长将他与粗布的渊源、创办苏绘合作社的初衷以及合作社在保护粗布技艺、传承粗布文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娓娓道来。其中,流露出他对粗布事业的一腔热爱和对粗布未来的担忧又期待。队员们也从大学生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通过这次近距离的交流,调研团对粗布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不禁被赵哲老师在传承粗布文化与技艺道路上的不改初心、不懈坚持打动。
时间匆匆流逝,此次粗布文化调研活动在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结束。回想这些日子,有过迷茫,有过困难,但更多的是收获和喜悦。亲身的尝试与探索,远比纸上谈兵来的记忆深刻。武功县,带不走的,只有这段粗布回忆。
队员与村民亲切交流
织布老师教我们纺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