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赴陕西咸阳粗布文化调研团”走进武功县贞元镇南可村。在负责人的带领下,调研团成员拜访了十余户人家。在亲切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粗布的织造技术与发展情况。难得可贵的晴天,村民正穿梭在丝线间,调研团也有幸见识了粗布制作的几道详细工序:经线、刷线等。村民们熟练的操作、飞扬的彩线显得独特而惊艳。年老的手工艺人,用光阴一遍遍温习传统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才有了今日眼前的场景。
来的路上队员们看到路牌上写着:粗布第一县的字样,在参观苏绘合作社时十分惊喜却略感薄弱。今天却于忽然间洞悉了缘由。摆在店里的精装衣物、服饰本不是粗布的原貌,多了几分现代商业气息。粗布文化本就发源于质朴的乡间田野,而男耕女织,是以前人们肖想的美好田园生活——农闲时,妇女们在织布机旁开始忙碌,为家里人织床单和简单衣物。这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是一种消遣,不为谋生,只是习惯。因为扎根土地、贴近自然,粗布这项工艺显得神秘而亲切。粗布的那种舒适度,是为家里人织就一袭床单的习惯与温馨;是母亲为远行游子打一个包袱的关切与嘱托。简单而直接,是文化寻根的感怀。
走访了十余户人家后调研团了解到,如今村里多是一些年纪较长的老人,她们在织布机前伏身工作,留下一个静默的背影。是这样的背影,是这个村庄,坚守着千年的传统技艺,给予了今日的感动。将粗布比作一个文化符号,以此为起点,向附近村里辐射。纵然流传至今的回文璇玑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印象,但正是这些平凡普通的人们,平淡坚守,我们才得以窥见粗布的原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文化亦是如此,不应是一时光辉绚烂而后化为尘埃,而是风雨洗礼,却依然鲜活。
老人自制手工坐垫
两名同学做访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