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彩礼缘何在,深入农村细访谈   

信息来源:资环学院天价彩礼暑期调研小队    作者:胡书海/文 胡书海 杨正爽 孙晓霜 罗智博 龚园 拓卫卫/图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17-08-1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恋爱和婚姻观念越来越开放,人们更崇尚于自由婚姻,然而,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彩礼总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

  彩礼本是传统民俗,是缔结婚姻关系的两个家庭沟通感情、表达诚意的媒介。彩礼虽然以金钱和贵重物品流动为表征,但是其象征意义又不止于财物的交换。但是,畸高价值的彩礼已然本末倒置,让婚姻沦为买卖。一些家庭期待通过嫁女一夜暴富,因而坐地起价。婚姻双方非但没有因为彩礼实现感情的升华,反而因为婚姻的交易性质变得世俗和冷漠。

  

  近年来,农村彩礼上涨问题广受关注,为了响应“青春中国梦 献礼十九大”暑期三下乡活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天价彩礼暑期调研小队积极准备,在今年的这个暑假来到了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孙岩村进行调研。

  

  调研NO1:

  调研第一步,小队成员整装离开杨凌,乘车前往西安城南客运站,乘坐长途客车,共历经约4小时的车程,成功抵达距西安市区33公里的孙岩村。队员们当即在村口进行合影,随后安排好食宿,由于吃住都在当地村民家中,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

  调研NO2:

  吃住都解决后,队员们按照预先定好的计划,开始分组调研。首先,小队成员找到了孙岩村的村委书记,说明来意后,书记热情招待,并成为了队员们第一个调研对象。从书记口中得知,孙岩村是陕西省的一个贫困县,正在积极开展脱贫攻坚项目,希望队员们的到来,能切实反应一些问题,早日让当地村民脱贫。同时,书记也跟队员们谈了谈他个人对于目前村中彩礼的看法:

  “在我们村,大多留下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里的年轻人都去镇里市里以打工谋生,而老人靠着家里的几亩土地,种些玉米小麦,生活过的算不好不坏。对于彩礼,各家有各家的想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少些生活上的负担,日子过的能轻松些,彩礼咱们村还算不上高,平均大概就在5万左右,你再去邻近的蓝田那边的村子看看,动辄10多万的彩礼,咋能不让人头疼。”

  调研NO3:

  结束了对村委书记的采访,队员们分为3组,开始了对村民们的问卷调研。与书记所述一致,队员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村中大多居住的为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一辈为了获取更高的收入,离开了农村,到城市当中去打拼。而住在村中的中年人,则以种植玉米、小麦为收入来源,大概一年共收入3-5万元。而当问到当地彩礼水平,村民们普遍都觉得偏高,经过队员们后期对数据的汇总分析,当地平均彩礼为5-6万元。可见,彩礼的金额足足有一户人家2年的全部收入之多!

  镜头NO1:

  今年70岁的杨大爷有3个子女,1个儿子和2个女儿。他依靠家中的7亩田地,每年有个1-3万元的收入,在村中算得上个中等水平。在他的记忆里,女儿出嫁时提供了2万元左右的嫁妆,在那个年代,已经不算是一个小数目。而我们问在嫁女儿时,确定彩礼金额都考虑了哪些因素时,老人说还主要是看女儿的意见,并且大爷不觉得当前农村彩礼过高,总体觉得现在生活得很幸福。

  

  镜头NO2:

  47岁的王女士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当今农村的彩礼确实很高。她儿子结婚那年26岁,普通高中学历,结婚时,他的主要收入为外出打工,经朋友介绍,与同乡的22岁X女士结了婚。在当时,娶一个媳妇儿给的彩礼大概要3000元,而王女士家花了有1万元,因此还欠下了外债,在儿子结婚后,虽慢慢与儿媳共同把外债还清,但王女士的心中始终认为当前农村彩礼过高,至于原因,可能是男女比例失调,男多女少。

  镜头NO3:

  这是队员们在调研结束后,整理出来的100多份的调研问卷,分有父代和子代,其中父代占了大多数。

  

  队员们在近一周的调研中发现尽管对待“彩礼”有多种声音,但是从中也看出大多数情况反映在子女父母的传统观念与功利主义,还有一部分情况是因为社会快速发展的正常现象。

  彩礼的高涨,也并不能全归过于功利主义。有些村民坦言,之所以不想把彩礼要低,是不想让别人背后说闲话,怕人说自己女儿身价低。同时,外地的媳妇儿嫁到本村,两地之间彩礼水平存在差异,也会直接带动本村彩礼的高涨。

  队员们在问到村民是否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满意,大部分村民都面带笑容,说:“生活现在就是这个样,不愁吃不愁穿,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追求,现在这样,我们就感觉已经很幸福了。”如此朴实的语言,反映了村民们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孙岩村这一周的调研访谈,队员们收获甚多。不仅深入了解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天价彩礼”的缘由也得到了汇总和分析,而留给队员们更深印象的,是那些淳朴的脸颊、朴实的话语、朴素的生活,这里没有城市喧嚣、车水马龙,取而代之的是繁星闪烁、虫鸟齐鸣。希望每一户人家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暑期三下乡,永远在路上!

  

  队员们正在采访村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