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山深处 助力精准扶贫   

信息来源:植保学院赴柞水县精准扶贫调研服务队    作者:文/王翼飞 图/刘芮希 张仕尧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17-08-03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是柞水县境内著名的国家AAAA级景区,因其茂密的原始森林和清幽的潭溪瀑布,成为游人度假的好去处。而临近景区并具有相似地貌的,便是柞水县贫困村龙潭村。沟壑纵横,土地贫瘠。

  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下,龙潭村的一些贫困户已经通过小额信贷项目、技能培训,种植重楼、猪苓等中草药、搞养殖业等方式增加了收入,生活条件逐渐好转。但由于村庄贫困原因复杂,这个684户的村庄仍然有1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实地了解农村精准扶贫的实施情况,感受扶贫政策下的发展变化。近日,由植保学院、经管学院、水建学院、食品学院的5名同学组成的“赴柞水县精准扶贫调研服务队”,深入贫困村龙潭村开展了为期5天的调研。

  精神扶贫斩断“穷”根

  一到达村庄,队员们就受到村主任彭方有的热情接待,彭主任详细介绍了村庄的基本情况和当前的扶贫进展。彭主任首先带队员们来到老党员李永福家中,走进老人家中,发现家里没有一样值钱的家具,地面的青砖和白灰墙还是危房改造时完成的,并且了解到夫妇俩有高血压,需要常年用药。即使是这样的家庭条件,老人却坚决选择退出贫困户。问及原因时,他谈到:“国家扶贫政策好,村民们不能把贫困户当成一个福利,要有上进心,主动愿意脱贫,向靠实力脱贫的榜样学习。”李爷爷的一番话让队员们认识到到扶贫首先要在精神上脱贫,鼓舞贫困户的脱贫斗志。

  通过走访三十余户贫困户,队员们了解到:村里每个月都会组织贫困户学习国家政策,商洛市政法委包户干部、龙潭村第一书记、村干部也经常来家里宣讲政策,鼓励贫困户首先从精神上脱贫,鼓足勇气,不能让贫困代际传递。村民家中到处都悬挂着“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类的扶贫标语,这些标语昭示着龙潭村脱贫攻坚的昂扬之气,同时也鼓励村民们要对制度有信心、对政府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争取早日脱贫。

  精准识别体现公平

  走进贫困户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挂着的“贫困户精准脱贫明白卡”,从家庭户数到耕地面积,从种植业收入到养殖业规模,从致贫原因到帮扶计划,非常详细地记录了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村干部介绍到“龙潭村村民贫富差距小,在贫困户识别上有一定的困难,村里就设立了15条‘红线’,凡是触碰红线的都不会纳入贫困户名单里。”在调查中,队员们发现95%的村民对这种识别方式都是比较满意的。

  贫困户的识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村口张贴着今年新列入和退出贫困户的名单,据了解,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干部经常到家里走访,对贫困户的情况进行长期追踪管理。今年刚列为贫困户的张阿姨谈到:“家里之前不是贫困户,但因今年儿媳妇得了淋巴癌,小儿子开车出了事故,家里欠下了20万的贷款。村里知道我们家的情况后,专门开会把我们算到贫困户里面。国家政策好了,评选贫困户都会有个人申请、村民代表大会投票、干部入户调查、名单公示的过程,都是非常公平的。”

  “量身”设计“脱贫经”

  精准也体现在帮扶的过程中,因病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大都有低保、养老金补贴,因资金不足的中青年贫困户多给予技术扶持,鼓励种植猪苓、重楼等中草药,搞养殖业。“因户制宜”的帮扶方式让村民们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妻子身体不好,不能出去工作,家里还要供养两个儿子上学,之前都是靠我一个人打工挣钱。现在在国家的支持下,通过养蜂、种猪苓、小额信贷分红一年也能增加八九千的收入,孩子上学也有补贴了。”村民金忠进谈到。

  孤寡老人多是龙潭村扶贫工作的一个难点。村里为“五保”老人建起了幸福院,给家里送了电视,让他们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慰藉。柯玉贵老人谈到:“现在我看病、住房、买粮都靠国家补贴,已经非常满足了。”

  精准扶贫还要再“精准”一些

  在村委会的短暂调查中,扶贫干部一直在为扶贫工作忙前忙后。村里的扶贫干部谈到:“龙潭村远离城镇,村民受教育程度低,对异地搬迁、产业扶贫政策还不能完全理解,扶贫干部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才能让老百姓体会到实实在在的满足。”

  调查中发现,村里对贫困户的技术培训往往是以开会的形式进行,没有现场指导,搞种植业、养殖业遇到问题也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而且,龙潭村的产业扶贫还没有形成规模,产品质量不高,在市场上往往不占优势。村里老支书谭爷爷说道:“精准扶贫还要再‘精准’一些,不能慢也不能快,慢了容易让大家失去信心,快了也不容易做到‘精准’。”

  志愿者们每天徒步十多里路挨家挨户进行调查,走访的过程也让队员们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应该多关心国情民意,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肩负起当代青年的时代责任,为实现脱贫攻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队员们与村干部交流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