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生命传说,改造矿区环境   

信息来源:赴渭南市绿植治污服务队    作者: 文/陈茜 图/金旭阳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16-07-18
 

  2016年7月17号,是“赴渭南市绿植治污服务队”进行三下乡调研的第二天。清晨六时许各队员已经起床,简单的任务分配后便出发前往了潼关的第一站——太要镇。经过多半个小时的崎岖山路,调研组抵达了目的地。队员们即刻围绕镇上市集周边的村落,开始做起了问卷调查。

  矿区环境,沧海桑田

  队员们偶然间的走访到了一位年近七旬的惠姓老人家中,并与之交谈良久。据该位老人所述,他以前是这村后山上的矿工,而与他同期的工友或因过度疲劳,几近离世或因矿尘感染,痛不欲生。老人谈到;以前整个镇子上的人吃水靠的都是他家门前的小水渠。但开始采矿之后,水流越来越小,水质也越来越差,矿渣全部被倒进了水流之中,后来渠也几近被填平,而且也无法再食用;当地人免疫力差的,都已经患肺锡病。

  念此,老人的眼角已泛起泪花。但谈及近几年的情况,老人表示,自从十年前国家开始禁止私人采矿,打击力度逐渐增强,私矿数量骤减,环境也就有所好转。“我们这代人已经习惯了,主要是子孙后代不再被污染包围了”,看着眼前活泼可爱的孙女,老人欣慰万分。

  无畏烈日,何惧炎酷

  七月的潼关,太阳炙烤着一切,调查队员在没有丝毫保护的情况下,在烈日中进行了长达四个小时的调查,身上都出现了部分灼伤迹象,但为了获得调研数据,五人无一退缩,调研队杜琛琛同学表示:“矿工们在烈日下工作了不知道多少个岁月,我们大学生不止在阴凉中才会做事。”下午三点,调查团队踏上了回程,每个人都是筋疲力尽,但良多的收获却让队员们斗志更加昂扬。

  这次的调研,了解潼关当地污染的同时,也展现了当代西农人不惧艰辛,敢于拼搏的时代精神,增加了大学生课余时间的丰富度,为潼关及附近地区的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力的资料,对我国矿区危害的防护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老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