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管论坛
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项目名称: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项目成员:王恒 常秀 马旭杰 郭超 彭雪曼
指导老师:夏显力
项目简介: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失地农民问题日益突出。课题试图通过研究达到如下目标:(1)总结国内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规律,探讨转型时期失地农民向市民转化的一般路径,为西安及周边地区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提供经验借鉴。(2)深入实地调研,充分了解西安及周边地区失地农民当前生活状况以及社会支持状况,理清失地农民在就业、文化差异、社会交往、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障碍和困难,进而分析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的内涵及程度。(3)根据理论分析与实际访谈,建立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影响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的主导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探索一条政府引导、社区带头、社会支援、农民参与的改革方案,为完善和健全失地农民保障机制提供发展思路,为解决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问题提供政策建议。与此同时,探究失地农民空间转移的一般规律以及解决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的测度与分析等问题。关于城市适应性,国内研究大多侧重于农民工城市适应性以及农民市民化的过程,针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也多是从土地征用与安置补偿的问题,本文从失地农民本身的适应性为切入点,分析解决失地农民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的难题,为失地农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而在结论上,本文也根据研究,质疑了传统研究中一味强调增加失地农民物质资本而不关注具体方法的观点,提出应当以科学的方式提供物质资本,从而抑制部分农民好逸恶劳的恶习,促进其以积极的态度融入城市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为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看法。
所在学院:人文学院
项目名称: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研究——基于中西部地区的实证调查
项目成员:闫晓静 菅路洁 阮仕燕 李军
指导老师:赵丹
项目简介:在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中西部农村小规模学校与大规模学校特别是与中心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差距依然较大,教师资源作为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变量,不均衡问题也十分突出。因此,如何从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分析当前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不均衡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提高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小规模学校与县域内其他学校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创新之处一是从教育资源配置的视角,对西北地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师资配置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揭示出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的不均衡现状、原因及对策。以此反映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国内属于新的研究领域。采用教育经济学相关理论,特别是教育资源配置理论,深入分析小规模学校师资不均衡的原因;并采用教育财政公平理论、教育规划理论提出均衡配置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的对策,是本研究的理论创新。二是运用AHP分层分析法和基尼系数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现状进行评估,以量化的方法得出样本地区小规模学校师资不均衡的程度,揭示当前师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三是从微观角度,结合翔实的个案,分析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素质与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揭示当前影响中西部地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不平衡的因素。
本项目有利于深化对教育均衡理论、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的认识。从理论上来讲,本研究涉及教育经济学领域中的教育均衡与公平理论、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理论。基于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水平薄弱的现状,如何从均衡配置教师资源的角度探寻其解决路径,是对教育均衡、资源配置理论的深层次理解和应用。同时,有助于拓展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野。
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项目名称:蔬菜种植户农药残留认知度分析—基于泾阳县397户蔬菜种植户的调查数据
项目成员:姚韩雪
指导老师:邵砾群
项目简介: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蔬菜是人们每日餐桌上的必需品,蔬菜的安全性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药残留度则是衡量蔬菜安全的重要指标。泾阳县是陕西省唯一的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近些年突出发展大棚温室无公害蔬菜产业,但蔬菜由于生产周期短,棚内的高湿高温环境,病虫害较严重,种植过程中需多次施用农药,致使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但蔬菜种植户的农药残留认知度普遍较低,其不合理的施药行为使得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以泾阳县397个大棚蔬菜种植户为调查样本,采用大样本,更加全面地研究了蔬菜种植户的农药残留认知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提高研究精度,以期科学使用和有效规范农户的农药施用行为,降低农药残留,为发展无公害蔬菜提供有益参考。
论文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农户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蔬菜种植收入、蔬菜种植面积及年限、家庭年收入、对法律的了解程度、政府指导培训及加入合作社情况分析了影响蔬菜种植户农药残留认知度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农户的年龄、性别、蔬菜种植收入、对法律的了解程度和政府指导培训是影响农户农药残留认知度的显著因素。因此,调整蔬菜种植户年龄结构及性别比例、有效提升农户蔬菜种植收入、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及指导培训等措施对规范农户农药施用行为、提升农户农药残留度认知水平,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推动作用。
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项目名称:周至县猕猴桃产业链各行为主体收益分配研究
项目成员:张琛 危朋朋 黄广乾 米嘉伟 孙聪颖
指导老师:孙养学
项目简介:项目创作的目的:产业收益分配是国家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产业链各行为主体合理的收益分配是拟制产业冲突和提振产业发展的前提。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单一产业链收益分配状况为产业收益分配改革建言献策。本文通过了解产业链上各行为主体的收益分配现状,建立收益分配模型,对收益分配不合理的行为主体进行分析,并从农户的角度与其他行为主体运用博弈学分析方法探究农户处于整个链条收益劣势的症结,最后为“猕猴桃之乡”周至县产业蓬勃发展建言献策。
项目对周至县猕猴桃产业链上的四大行为主体的收益分配状况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分析,对收益分配的合理性进行鉴别,运用模型确定各行为主体的理论收益值,并进行农户与农户博弈分析,农户与采购商讨价还价博弈分析,农户与企业订单博弈分析,分析处于劣势的症结。
项目的创新之处:(1)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学术界对农业产业化研究较多,但对于单个区域产业链各行为主体收益分配的研究较少,具有一定的新意。(2)确立产业链各行为主体收益分配的合理数值(3)建立农户与其他行为主体博弈的模型分析农户处于产业链收益分配末端的深层原因,在博弈过程中将埃奇沃思盒装图引入 ,提升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项目名称:农户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杨凌区农户的调查
项目成员:张梦柯 吴雨桐 麦文博 林飞宇 李梦雅
指导老师:姚顺波
项目简介: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耕地资源有限,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也迅速提高,而如果中国要实现粮食生产目标,平衡土壤肥料是第一位。在这样的情形下,要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因此,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仅达到了节本增产提质的目的,而且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一直是至关重要的,需要被高度关注的主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农户的思想和行为才是决定农业技术能否被实施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所以我们更应该从农户的需求视角注入,来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本文以陕西省杨凌区农户为例,在对杨凌区周边五个乡镇的220户农户发放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和交叉分析法并运用SPSS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由此分析影响农户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对该技术的了解程度、有没有人上门测土、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政府是否对使用技术的农户补贴,周围是否有土肥检测站、政府是否提供相关服务指导对农户是否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影响显著;而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农户对科学施肥的认知、对面源污染的认知对农户是否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知识的宣传的力度、引进试验示范点、形成“测土、反馈、配肥”的完整体系等的建议。
我们在农民土地用水、施肥、种子等传统农业问题中,选择了农民对于测土配方使用的意愿这一新的调研领域,使我们的研究更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同时我们选择了农业高新产业基地杨凌周边进行调研考察,杨凌作为全国唯一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使我们的调研具有独特的代表性,这使其他调研项目很难达到的。并且通过对测土配方农民使用意愿的调查,得到最新的数据,对于以后该项技术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所在学院:人文学院
项目名称:陕南避灾移民搬迁的风险及其超越
项目成员:李卓 张鹏洋 赵国娇
指导教师:何得桂
项目简介:该项目是在对陕南地区(商洛、安康、汉中三市)相关县(区)充分调研和田野观察的基础上, 运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法相结合的方法,取得的创新性成果。该项目在分析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中生存环境重建、社会文化重构、发展能力重塑等三大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大规模避灾移民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迁移,更是一次涉及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整合的过程。(1)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促进移民规划与政策实践的更加协同;(2)以治理提升为取向,促进社会文化认同和社区整合的显著提升;(3)以人本发展为导向,促进移民可持续生计与产业发展布局的逐步优化,从而积极化解并超越避灾移民的风险。
避灾移民研究目前是移民研究的薄弱领域,大规模避灾移民工程为理解和研究社会运行提供了难得的“试验场”。本项目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了科学的结论。进一步阐释了避灾移民政策评估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对深入探讨移民可持续发展,促进避灾移民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科学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