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大学》―大学生_共青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 - 素质报告厅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素质报告会» 报告会实录
大学―《大学》―大学生

发布时间:2011-01-13 作者: 出处: 浏览:153次

     讲人:陆建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它对中国农业,尤其是北方旱地农业,有着了不得的贡献。大家知道历史上中国文化有两大支柱:第一是农业生活的支柱,第二是中华体制的支柱。这二大支柱中,就有二分之一的部分是农业,农学。所以,大家所坐的大学,作为大家的朋友,我是十分向往的和敬重的大学。各位,中国农业生活已经自远古时期开始了,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距今一万六千年前到八千年前,中国的农业是国际上最发达的国家。今天从农学考古史的角度,我们看到黄河流域以最古老的粮食――稷,发展的五谷,也就是大家每天早上都可能喝的小米稀饭。在北方上学,天气干旱,因此每天早上要喝小米稀饭。小米,这种北方旱地代表性的作物――稷,就在我刚才说过的一万六千年前到八千年间,我们的先民已经培植的很好的粮食。同样在江南流域,对河姆渡,玉瑶遗址的考察,江南先民在七千年以前,已经作了江南的水地作物――水稻。从这来看,我们大家知道农业是民族成员活下去的生命般的支持要素。中国农业,中国农业的学问,是我们民族最了不得的文化价值观的所在。同学们看到我们广场上后稷的高高的塑像。后稷是周人的先祖,是尧舜时期的农业大臣。后稷作为尧舜时期的中央农业大臣,和当代最著名的鹿邑氏。他作为农业大臣,给当时尧舜时期的国家创立了很好的农业文化。后来鹿邑氏又带给了农民,我们的先民最了不得的农学技艺的教育。所以今天我们目睹,瞻仰后稷的高高的雕像,在回忆中国文化史上的农学史,应该使我们大家感到我们的民族文化,以农学为发端,以农业为支持,使我们民族得以一路走好。

中国社会重视农业,把土地神这个“社”与和土地神沟通天人关系,按时播种,取得农业丰收,先民可以由此消除饥饿,而达到温饱。因此他们聚会,就形成社会。从感念土地神的聚会而成社会,到我们今天来讲的农业,农学,农民,仍然是我们国家,创造人民幸福生活价值的追求。所以中国劳动人民的既有劳动价值,中国农业的价值,农业科学的价值,不是我们这些从事农业大学的学生,就是其他青年学者都应该有的一种价值观及其理念。所以我们刚才说我们坐在大学里来看大学,来到农林科技大学,我自身就沉浸在美好的校园。说这个校园是十分美好的。我三次来过农林科技大学北边的小区,大家只要站在校门口,看到远处山丘的参照,阳光的,朝曦的,均匀的分布,风向的和煦,与他的地貌,都能知道这个地方按照中国的堪舆学说,应该是很好的风水所致。所以大家在这块土地上的造化,我以为,不仅身体健康,心情也是愉快,朝夕的生活也是十分轻松和豪迈的。大家同不同意我的说法啊?

我喜欢站在这里说话。

我们坐在这座农林科技大学里边,看大学,这是我们刚才的讲话。现在我们抚今追昔,来看看我们曾经有没有大学。大家好像知道我们今天的university,像是八百年前西方教育集体。其实我们把孟子这位战国初期的亚圣,他的书一读,就能知道我们的学校可早喽!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的这段话,孟子《滕文公・上》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大家看出来了这段话比较好懂,就是夏商周历史上称为三代,今天应该是五千年到三千一百年前,这段时间我们的民族就有了学校了。这学校不同于今天,叫“庠序”学校。它里面的学校当然主要教的是伦理方面,即人伦,用英语的话说是essence,即教一些伦理方面的话,那是指,要求:做君主的要像个君主;做大臣的要像个大臣;做父母的要像个父母;做子女的要像个子女;做夫妻的要像个夫妻。它是最初教的这些的人伦的知识道理。这是早期的学校。到了周代的时候,也就是公元距今,往前说,三千一百年前的样子,学校就有了层级。西周时期,中央所设的学校称“学”,或者叫“国学”。这个“国学”和今天所说的“国学”不大同。同学们知道“国”。我们今天所坐的这所大学,是周代的时候今昔远郊的城市。周代的都城大概在我们学校的西边,八十里地,四十公里以西的地方,叫扶风祁山凤翔,这一代。我们现在坐的这个地方应该说是周王朝的东边,远郊的地区,也就是京畿地区。这个“国”指的是什么呢?中国历史上的“国”,指的是国家的都城。“国”的繁体字是一个大“口”字,里面加一个“或”,表示的是地域的意思。那么真正的国家叫“邦”,“邦”的首都是“国”。“国”的四边的大口字的意思看来是城墙的意思。中国的城墙起于何时?大概是起于尧舜时期。先民为什么要修城墙呢?城墙,第一,可以使统治者及其贵族,处在城墙里边,免受野兽的攻击。为什么要免除野兽(的攻击)呢?因为《淮南子》上说:“上古时期,禽兽众,人民寡。”大家能想到这个道理吧?有一天我讲课的时候讲到我们今天是“人民众,禽兽寡。”有个小青年女同学跟我说:“老师啊,不对,今天禽兽也众。”(同学笑声)我刚才讲的这话,修了城墙,统治者及其贵族坐在城墙里面,免除了洪水猛兽的冲击。这样只需要对付同类,他们就可以安然无恙了。所以“国”是都城的意思。周代时期,住在都城里边的人,就是坐在开辟者首都里边的人,叫“人”。住在都城以外,几十里到一百里地方的人,叫“民”,或叫“野民”。同学们想想大家学的英语,今天叫做乡里人怎么说啊?Rural people.城里人怎么说呢?Urban people.是吧?这样看起来啊,这些历史文化现象在今天还能看出来。说这些笑话的时候,同学们能知道,说的周代时候的“国学”是建立在中央都城里面的学校,叫做“国学”。建立在乡野这个地方,基层的学校称为“学”或者“庠”。这是我们大家对周代的学校有一个了解。现在我们看看中国的学校都开设哪些学科。同学们都听过有一个词叫“六艺”。大家今天说六艺,我们的农业大学里边有“农艺系”和“园艺系”。这些艺的时候就已经说明了大学学理和学科对城市生活和灌木苗木的培植与修剪嫁接有一种艺术的原理指导。而这里说的“六艺”是中国最早的六门课程。这些课程大家看出来了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同学们来看这些学科,它们也是很有意思的。“礼”,就是礼节,礼貌,礼仪及其学礼形态的礼学。“乐”,即音乐,即今天的音乐学科。“射”指射箭。“御”指有驾驭马车的,那个“驭”就是马字过来一个又,后来演变成战争,防御,武备的这个“御”。第五个字是书,即汉文字的六书理论以及汉字的书写。大家会想一下今天的计算机已经是垄断着各位的写作,那么当时我们的先民有很好的书写啊,写好字。为什么要写好字呢?我们的民族认为我们的文字是圣人创造的,最早为仓颉,后来包括到孔夫子。我们说文字到今天也还有人创造。从这来看,文字是圣人所造,凡民要写好字,来表现对圣人的尊敬。所以汉文字的六书理论即认真书写。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写那么多的繁体啊?大家看到圣教序,兰亭序大家都知道吧?都知道,这是王羲之写的很好的书。“数”,数学,我们的民族在宋代以前科学技术是很发达的。这里只举周公啊,同学们是距离周公最近的地方的居民了。周公和一位大臣――商皋,通常顾不上吃饭,讨论数学问题。形成了最早的数学经典《周公算经》。所以大家看出来啊,周公的数学功力是很好的,他的大臣商皋也是数学很好的。所以中国的学校在夏商周开始六门课程,这六门课程叫做六艺,也包括了其他一些学科。下面我们说中国的学校在商代就有了大学,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university.如果我们刚才的话用英语来解释是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意思是中国特色大学。这中国特色的大学在周代形成,来看看他是什么样子。

大学始于周代,周代在王城里设了五座大学。《礼记》里边记述说:“大学在郊,”我们看到学校的纪律分明是很清楚的。大学设在皇城,有距离的一个亲近的地方,所以叫大学,设在郊区,不能设在繁华的城市。设在繁华城市,扰乱了青年学子,很好的求学环境,所以要大学设在郊区。大学设在郊区,处于清闲的地方,便于青年学子求学和思考。

天子上的学叫“天拥”,诸侯上的学叫“泮宫”。它们都是有区别的,这里看出来的大学“天拥”“泮宫”,都是大学。

从周代起,中国就有了大学。这些大学,同学们一项就知道,给天子、诸侯设立的大学,要把天子培养到最能够给民众起到模样的典范,和开创一个国家文化的楷模。显然天子收到的教育不是一般的粗俗教育,更不是一般的文字普及,所以它是有高等程度的。所以这个时候称为大学。

大学不仅是规模之大,更主要是程度,涵养之高。所以《大代理请》里面说:“帝入太学,陈师论道。”皇帝为什么要进入学校呢?为什么要拜老师呢?原因在于要从老师那里学到一些好的道理,治国方略,和理论思辨的能力。没有这些能力,皇帝怎么能领导国民呢?所以同学们能知道我们的民族《二十五史》里边皇帝可能有昏君,但是历代皇帝没有不读书的帝王,他们都是饱学诗书。所以请同学们看,在电视剧里边反映历史题材的电视片里同学们能看到少有看见无知的,念错字的,写错字的,说话没道理的皇帝。大家见过么?好像目前还没出现过,是吧?同学们见到了随便给我举出一个反例,证明一下。那当然皇帝的这个老师就很重要了。皇帝向你学习陈师论道,倾听你的教导,能够确立治国的原则,这个老师就不简单咯。特别是周代太学之编里的老师,是很重要的。周代我们大家已经知道了我们刚才说的太学,或叫大学,那是发音过程的“太”即“大”,“大”即“太”。从时间上是最高的,从溯源上是最早的,最初的,从规模上是最大的,从含义上是最高的。有这几个意思,“天拥”和“泮宫”,这是它的大学。我们这里边不知道有没有韩国留学生。他们的首尔大学,即前身是汉城大学,到高丽大学。它们都有一个学院叫“陈钧馆”。“陈”就是陈清的陈;“钧”就是千钧一发的钧。我们今天好多中国留学生不懂中国的历史,到人家高丽大学时说:“陈钧馆”是什么意思啊?韩国学生会说你吗中国大学学生都不知道你西周时期供天子读书学习的地方叫“陈钧馆”,这你都不知道啊?你算什么中国人!更不得算中国的学者。所以说到这里跟同学们说,熟悉本国历史,熟悉本国文化史,熟悉本国思想史是中国学者不管年老还是年轻,都应该注意的修养。好,这些话说过去了,我们来看看汉代的大学。

各位,在2200年前的某年的一个日期,一个青年学者叫董仲舒。就相当于大家这么大的年龄,十八九二十岁的样子。董仲舒,有河北来的同学知道是河北省早城县的人。董仲舒在《汉武大帝》里面看的那个戏,大家看到头上系着头巾的那个。过一段时间,汉武帝派张汤去看看董仲舒在做什么哩?所以去看看东中塑在做什么。董仲舒为汉王朝做的最大的贡献,同学们都知道他和他的同朝朋友建立了一个什么东西啊?大家能说出来么?叫“三纲五常”。“三纲”大家能说出来是哪几条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呢?仁,义,礼,智,信。同学们看到三纲五常:“君为臣纲”解决掉是社会领导系统,君主对大臣的,下级对上级的领导规范体系。“父为子纲”,是父母对子女的支配主体问题。“夫为妻纲”是婚姻家庭中涨幅对妻子的支配主体问题。这里的“纲”就是“绝对支配的主体”的意思。这几个看上去有些僵化,但是我们今天说一个家庭的法度;子女对父母的法度;大臣对君主的法度。它们总是存在尊和卑的态度。这里没有多少可以批判的东西,请同学们思考它。社会中的这三个规范,领导系统,婚姻家庭系统,血缘人文系统就稳定了。所谓“三纲”。“五常”即一个社会成员应该有什么样的常态人性。一“仁”是仁爱的人性;二是拾遗的人性。正义的“义”是拾遗的意思,拾遗的人性;三是礼节的人性,用礼节制自己,礼节的人性。“智”是智慧的人性。第五个是“信”,即诚信,在人际关系中,诚信的人性。一个社会成员有了这五个规范的常态的人性指标,那就很好喽。各位有所不知,在这个条件下,我们看到社会既有纲领性的规范,也有常态的人性,就使我们的社会从群体的范畴到个体的范畴,都有一个稳定的默许。大家想一下,我们到两千二百年以后,我们还在讲着五讲四美三热爱这些概念,那么两千二百年前,我们的社会的民众已经知道了这些概念。请大家想一下,我们曾经的社会对伦理道德教育,对社会成员的品行培养是十分清楚的。同学们今天回忆一下,我们很多人今天不懂得诚信,在食品中添加化学制剂。奶粉中有三聚氰胺,吃的火锅里面有迷离香,给花椒上一些染料,对那些食品里面所以然有什么需要而往里面加什么。同学们要想一想,一个社会的文明就需要领导系统要像个领导系统,要对国民负责;父母要像个父母,给子女看的;子女要像个子女对父母进行孝道。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要旅行他的善道的观念。所以请同学们想,从这里来看,我刚才讲的董仲舒在两千二百年前,跟他的朋友,同一时代的人给汉王朝制定的意识形态。这个意识形态一下就到了清王朝。我们从这来看,董仲舒不仅干了这一件好事。我要问大家,董仲舒还做的一件大事,他认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应该有稳定性,叫民众有一个很好的遵循,给汉武帝提出一个很显著的策略。大家可能知道有八个字,将那八个字说出来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现在就出自于我大屏幕上的这两句话。董仲舒作为一个十八九二十岁的青年在当时汉流的朝廷上向汉武帝进行了三天时间的洋洋洒洒的三万四千言的演说,这三万四千言就叫做《举贤良对策》。你看看他怎么说的,他说:“养士之大者,莫大于太学。”培养士大夫,scholar。同学们,我们大家有算得上是士大夫,新一代的士大夫,用英语的话说是scholar,scholar大家都知道吧?我们大家都知道学者还有一个词是learners,还有一个士大夫的词是scholars,那么士人这种高级知识分子,这种学者怎么培养呢?只有大学,而不能是小学,不是靠文字学,音韵学,音律学来培养的,太学来专门培养,董仲舒认为要办太学,他认为养士之大者,培养高等士民的学府应该是“太学,ta这说是太学,太学者贤之士,所关也。是那些贤能之士所关乎重要的培养,教化的本能,是社会教化的本能,他向汉武帝说:臣愿陛下兴太学,知民需,以养天下之士,这是他给出的主意啊,从此之后,汉刘王朝有了太学,全国广招各地来的太学生来到长安城里边求学啊,他们甚至把各地的土特产还带到了长安城里边来卖,可见汉代的太学生是很有意思的啊,他们都有会经商的,同学们会不会经商啊?同学们大部分会说会经商,比如说用过的旧课本拿到那里去卖,三毛钱,水瓶子卖五毛钱,都属于做生意的形式,所以汉代的太学,太学的老师也是很高明的,他们是博士官,中国在两千两百年前不仅有了正式的太学,教太学的先生是不低的学历,是博士官,请同学们注意,那是的博士官不是今天的学贤,而是国家经过儒家经典,一经,三经,五经,七经,九经的考察,通读过多部经典的人,称为博士的授予官职的叫博士官,太学的老师是博士官,意思是全国考来的优秀的***************,各位试想一下,多么了不起啊,汉代有了太学,也就是两千两百年前就有了,西方的大学也不过是八百年前啊,所以各位想一下,我们的民族曾经是何等辉煌!到了隋王朝,585年到了618年。这一年39年寿命里的一段王朝,隋王朝正是建都在陕西境内,西安市内的一个王朝,大家都知道隋文帝,隋炀帝做了几件了不得的事,大家知道是什么事啊?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实现南北朝同一,还有一件大事就是科举,隋朝创立了科举,科举就是根据科普考试来选举***************的制度,请大家把这个概念给我集体重复一下,科举,就是根据科普考试来选举***************的制度。大家重复的这个制度是有多么不简单,我略加诠释,各位知道历史上的学校是官府所办,平民子弟是很难上学的,学校数量有限,求学的人都为官府子弟,平民就很难上学。隋朝两大皇帝看到这个现象,他们立志要给社会的人开办一条新的通途,教人们通过自觉的读书学习,通过国家的考试来跻身上流社会。通过国家的考试,来达到跻身上流社会,改变身份,参与国家政权分配,打破豪门地主大宗的对国家权力的垄断。大家说这种制度好不好啊?很好。各位,这项制度从隋王朝开始以后,在十二三世纪传到了西方国家,成为瑞典,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古希腊和希腊这些国家争相吸收的一种制度。经过他们的改造,成为考试制度,选官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的典型。他们今天创立了一种学问叫科举学。而我们今天有相当不少的人不知道科举学,认为科举啊是僵化模式,把***************都摧残了。大家想一想,任何制度在历史流行中,它都会有生发出一些与原来的初衷不想符合的可能,大家说有没有啊?有,好,就要取这种历史态度。而不是站在那里闭着眼睛,睁着眼睛说历史上的这不是,那不是。我们倒是有责任感,把我们今天的社会搞好。不要叫几百年后的人们把我们今天说的一无是处。

我刚才说了学校的建立,大家已经听清楚了。现在我再来说说学校里曾经的老师是何种资质。中国大学里教师的资质,大家看一看。《尚书》《周书》里面说,中央王师里面有三种职位是最高的:太师,太傅,太保。后面两个都没有第一个重要。太师,皇帝的老师称为太师。皇帝的优秀还是奸佞,与老师的教育直接有关。所以把老师列于第一位。我们现在来看看什么叫做诸子。大家都说诸子学派。诸,相当于英语中的each,ever。子,就是刚才所说的teacher,professor ,tutor,是这样的含义。诸子我们看到是这样的叫法,子就相当于当时的思想家,学者,老师。同学们今天称X为老师,称我为陆老师,这是口语中的称呼,老师。说陆教授看来是社会学术职务的称呼。称先生的时候,说某一老师德行学问都很高,足以称先生。说周尧先生昆虫学方面有卓越贡献;赵洪章先生在小麦方面有卓越贡献;还有这些李正起先生,这些我知道名字的。因为对全国的高等学校必须有所了解嘛。那个学校有哪些前卫性的先生的了解,那么研究生称他们为先生。这是情感方面的,德望方面的,憧憬的称呼。今天我们大家用口语,情感还是社会职称都可以,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弟子们把他们这些master称为“子”。孔子,大家今天不好称为孔老师。孟子,大家不能称为孟老师。不能乱称老师,他们称为子。子是那些掌其戒令,与教制,掌管国家中央政府的教育命令,与掌管国家教化指导的那些著名先生才可称为子。下面我们说的教授是传授知识与人的学问先生。中国在商周的时期就有了教授的说法。刚才说的博士,教授这些都是战国前后都已经广泛盛行的说法。大家注意,博士官,战国开始设置的学官称呼。太学里先生应该掌控古今,精通学科和经典原理和发展历史,所以这些***************足称太学的先生,当时的博士官。所以同学们从我刚才讲的这些,大家能看出来啊,我刚才讲的中国的大学,至少同学们知道了中国的大学,在两千二百年的汉朝,已经达到高度完整,它的完整标准是学生是生源,他的先生是博士官,他的学校的名字就叫太学即大学。这所大学,还不仅是两千二百年前,是三千一百年前,商周王朝里边的高等学校,叫大学。所以我们今天从这里看,回望历史的天空,它们仍然飘着几颗星,然而这些文化历史的星辰,给我们的民族古老和文明,带来了了不得的历史文明的标志。

跟同学们这么讲,不仅是激发同学们对我们民族的历史的恭敬虔诚的思想体会,还在于增强我们文化史的知识,给我们增添今天的信心。

好,说完大学,即university,我们该来说下一个大学,即the greater learning同学们把这个大学的名字给我集体重复一下英语,the greater learning同学们都知道greater是我们国人爱说的一个词,什么这也伟大,那也伟大。一个人做的事是否伟大,光荣,正确,要靠对立面的人的评价,而不能是自己自命不凡的说自己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做了好事,做了伟大的事,做了正确的事,人们自然会评价的。而大学则不一般,the greater learning是使人成为大人的学问。大人的学问,从读完了小学,小学教育,即文字学,音韵学,音律学的文字理论上升为大学。这就是世人称为大学的学问。儒家经典的大学,即the greater learning from Confucian Classics,大家都知道经典这个词,大家把经典这个词能给我重复一下,经典,刚才说的classics。儒家怎么说啊?学过儒家这个词吧?大家可能把旱地,农作这些还有什么,好像是北方旱地农业吧,这些词可能记得熟。但是儒家这些,Confucian,形容词confucianious.

好,不过不记得没关系,大家今后把英语的词汇,国语也好,英语也好,这样我们大家在大学的课堂上熟记过,不白坐几年啊!

好,我们看儒家经典大学。儒家经典大学有十三经,十三部经典。同学们知道说经典是什么?经典是权威的书籍。大家顺着我下面的话来听一听。中国的经典,我们大家不要说十三经啊,说六经。同学们能指出有哪六部经典啊?叫《诗》《书》《礼》《乐》《易》《春秋》。还有一个顺序叫做《易》《诗》《书》《礼》《乐》《春秋》。大家可以说哪一个次序对头呢?是不是有一个错的呢?我说没有错。大家说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春秋时期家庭,祖父母教孙子女,父母教子女的时候,教育学是一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因此排序叫《诗》《书》《礼》《乐》《易》《春秋》。而这六部古书哪一本最先产生呢?是《周易》。后来是《尚书》因此说成了我们刚才说的那个历史书上的排发叫《易》《诗》《书》《礼》《乐》《春秋》。大家作为中国学生知道了。好。

中国的经典我们说了这六部。那么印度经典,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弟子不远万里迢迢而至南亚国家印度取经。你看看他取的那几部经典啊,那个管库房的和尚,念得是《》一百八十六卷,《》八百卷。你听他念了好久啊,说明印度的佛教经典卷帙浩繁啊。那么佛教的经典是谁的话呢?佛教的经典是释迦摩尼的言论,写成的文本称为经。释迦摩尼的佛教徒对他定的那些戒律称为律。菩萨发表的言论称为论。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唐僧的名字,他的法号名字叫什么名字啊?叫“唐三藏”。佛教理论是由经,律,论三层阶构成的,叫“藏”,三藏理论。藏,就是南亚国家,用竹签藤条编的那个通风透气,便于携带,防止虫蛀的那个箱子笼子匣子。看到我们的校园里边那么多美好的竹子,都看到那个竹子没有啊,那个bamboo,那些竹村,竹林。魏晋时期有竹林什么贤啊?七贤。大家现在每天在竹林里面,不管是同学交友还是交谈,还是同学们读书的时候,大家是竹林什么贤啊?给造一个字。现在的时间,“竹林时贤”。“时”就是现在,the present time,好,我跟大家开这个玩笑,大家是现在的竹林时贤啊。那么在这个条件下,我们的竹子编成列条,编成很考究的竹篮,竹筐,竹箱装书,比木头的要好,而装在竹靡箱里面的书就是经典类型的三藏。我们再说基督教里面耶和华,阐发上帝的预知形成的那些文本叫什么经啊?叫新旧约全书,也就是      再看伊斯兰教,穆罕默德阐发阿拉神的预知写成的文本叫什么经啊?《古兰经》。从此得出一个结论,经典不是一般的书,经典是权威的,典范的著作。而且不是一本书,是一个体制。好,大学就是儒家经典中的这一部分。

大学是称为大人的学问,那么中国社会中崇尚圣人、君子、大人、贤人、人、民、最糟糕的是品德不良者的小人。那么大人是一个什么指标呢?他的言行思想,与天地合其则,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厚美,后天而奋天始。请看看这段话有多好。这境界是何等的境界。就像站在校门口,那么关中为何以北啊,大致上的丘峦都能看清楚一样。

这大人是什么样的人?其品德和思想境界与天地合其法则,与日月合其光辉,与四时合其次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春秋以前的鬼,是逝世的家庭的先人,家族的先人,神就是指一些自然神,天神,地神,谷神,江河神。春秋以后,汉代以后,中国人说的鬼就是没有庙堂,没有正面形象,兴风作浪的,那些尖嘴獠牙的偶像。神仍然是正面形象。大人有这样几个属性,与自然事物是那么样的合配,因而他做的是先天没有先例的事而不违背天意。做后天而没有的事情,开屏史无前例而又不违背人意。大家想一想是这种人称为大人。那么大人要学哪些学问呢?同学们已经看到,大家都读过《大学》。大学里面有最著名的两个层次的思想,大家能说出来么?叫什么名字啊?“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即Three king lips.“三纲领”,纲领是我们长期的宏伟的目标,节目是我们天天要完成的细则。《大学》教人有“三纲领”,规定其原则,你听听他怎么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大学教人的原则。儒家的道是教人的原则,道家的道是世界本体的意思。所以这是儒家之道。大学之道,大学教人的原则。同学们知道老师教学有很多的原则。第一条是公平的对待同学,一视同仁,普遍众重,可以理解。(第二)在教学的能力上,老师教学要顾及所有的同学能不能听懂。第三,老师教人的知识必须是真理性的学术知识,大家说是这样的么?这是老师教学的几项原则,叫大学之道。这里边儒家经典大学啊,教学生,教人要第一,修明德行,第一个“明”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德是名词。要时时修明人的道德德行。第二,要亲民,要革亲民众习然。这个看上去是亲,实质上顺带要乘以德,乘以压,把它修饰成亲。革心习然。人们容易被习然所羁绊,所以人啊,天天要革心习然。第三是止于至善。人是一个永远没有完善的类。所以他的度是终极的,是永远的。A rout for ever.应该说是一个终极之路。因此,人天天要进步,这种进步是永远的未完善的路,因此叫“止于至善”。什么时候是至善呢?是最高的善呢?这里的至相当于英语里面的什么级别呢?最高级,大家说的很好。所以做人的原则是这三条。在明明德,修明道德理性,带动民众革新习然,永远奋斗,达到终极完善。这是三条纲领。各位,你们都处在壮岁少华的状态。刚才陆老师说很羡慕大家,我们都有年轻过的时候,但是要比起同学们今天来看,老师站在大家的前面,深深的羡慕大家。我刚才用了一个词,说大家现在是壮岁少华,春秋正富,也就相当于毛泽东57年接见莫斯科留学生时候说的什么话?他说的年轻人像早晨的什么?八九点钟的太阳。说You are like the sun at seven or eight in the morning.你们大家是这样的年华。老师则是这次课的夕阳什么?西下。因此很羡慕大家。但是大家要把人生的路走好是不容易的。刚才说的“三纲领”是人生的,终极的目标和理想。下面要说的是每个人的每天要进行的,孜孜不倦的八个节目。八条目第一条是:格物。它的原话是:格物而后知之,知之而后意陈。就是大屏幕上的这段话,这段话是倒叙形式说出来的,是倒叙的方法说的。中国的古人造文的时候,很注意前三句。发其高端,引人入胜,紧扣心灵,叫人抓住主旨。因此,接着是那些条目。刚才我们说完了纲领,现在我们来说条目。第一是“格物”,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要用自己的思维意识去解释事物。同学们,大家是从事农业科学大学课的,如果同学们不去试验田,不去试验地,关于这个季节的冬小麦是什么样子的长势,大家是断然不知的。经过一个秋冬以来不下雨,无雪,我们看到冬春之害是很严重的。看到了土地的伤情是什么样子,大家不走出我们的教室,不去试验田观察土壤深色和作物的生长的状况,就不知道,所以走出去就看到了小麦现在是什么长势,土壤的有机性和无机性呈现什么样子。这个时候就是格物,即有了自己的思维,去认识事物,大家同不同意我的说法啊?好,谢谢大家。格物以后有什么收获呢?就是致知,即导致知识。把这个致知用英语来说就是leading knowledge,也可以说leading to knowledge。我们做了什么事就能够获得什么效果,相当于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为有种的行为,就会有收获的行为,可见种是导致收获的行为。

责任编辑: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