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新常态下,发展动力来自人民创新力     

信息来源:人民网      作者: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15-02-28
 

在时下的中国,如果你还没听说过“新常态”就有点OUT了。两会开幕几天来,关于经济新常态的报道已不下百篇。6日下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首场记者会,同样选择“新常态”为答问主题。

“新常态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内容:一是增速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走向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要调整,很多产业要不断升级,三是要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厉以宁表示。

各界围绕经济新常态的讨论,都离不开对这几方面的认识。

首先是经济增速。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2014年更是降至24年来的最低点7.4%,从中可以清楚看到,我国经济已经由高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经济能够持续保持40年以上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这个时候出现经济换挡,符合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个事实是,7.4%的增速所对应的经济增量已达8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年GDP总值。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表示,从国际比较来看,在总量增大的情况下,增速适度放缓本身就是一个常态。

再来是产业升级。据报道,去年以来,多省份主动下调经济增长目标,腾出更多精力放到转型升级上。全国人大代表代表、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认为,如果沿用以往的发展方式,速度原本可以再快些,但不少地方的政绩观已经改变,选择牺牲一些速度,来换取淘汰落后产能、治理环境污染的空间,追求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5日下午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大多数企业家代表表示,他们的企业大都在转型升级中,技术升级是中国企业在新常态下的最好出路,转早了、转好了,企业将迎来第二波快速发展期。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长三角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表示,增速适当放缓为转型升级换取了空间,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以及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都在明显提升。

最后是增长新动力。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一要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二则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特别对于后者,他寄予厚望: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在厉以宁看来,这可以浓缩成一句“今后的动力来自人民的创造力”。他说,过去我们所习惯的靠数量规模的扩大、投资的驱动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了,未来要靠广大人民的创新精神、创业活动。

“经济增长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指出,“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了创业门槛,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正在出现,遍地开花的创业活动和新企业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持续活力,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国际社会也在关注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国际智库东亚论坛研究员德赖斯代尔撰文指出,有关中国经济表现的真正问题与保持和过去一样高的增长速度没有多少关系,而是与创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有关。中国正在进行“创新革命”并向服务型经济体转变。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还特别提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这道出了在面对经济新常态时,好的态度同样不可或缺。

“经济新常态需要我们拥有平常心、进取心和自信心。”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人活着,归根结底活的是一种精神。人创造精神,人又被这种精神所创造。在经济新常态下,特别需要良好的精神新状态,才能应对自如,赢得这场挑战。

“今天的中国,正如一艘穿越历史三峡的巨大航船。”6日发表的人民网评指出,以更务实的态度,看清时代方位,把握发展之势,中国经济一定能在披荆斩棘中迎难而上,抵达更新、更高的境界。(人民网记者 贾玥)

责任编辑: 焦晓敏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