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学什么?     

信息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06-09-01
 

  开学了,又有很多新生迈入大学校门,开始接受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是一种专业化的教育,他与个体的职业选择、社会对***************的需求紧密相联,与中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为了使新生更好地完成“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有必要把学生将要在大学学到的知识、能力等相关信息,在入学之初教授给他们。

  大学生在大学之所学,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学到通晓“事物之理”的大智慧;拓展“治学之道”的大视野;培养“合格公民”的大人生。

  大智慧

  大学传授的是一种高深的学问,这种知识的深奥性表现在,它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关系属性的高度概念化、抽象化的反映。

  这种理论知识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思维能力、实践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从具体的感性思维,逐步发展到理性、抽象的思维。虽然大学设置了不同的学科、专业,不同的专业对于培养***************的具体标准也有差别,但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方面,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体现了“殊路同归”的特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和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不同,不仅表现在所拥有的知识的数量上,更多体现在对知识的组织、管理的不同形式上,这种对知识的有效组织、管理的能力就是理性思维能力。

  理性思维能力具有辩证性、多角度、多层次性等特点,较中学阶段的简单的一元线性思维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具有这种思维能力的人,目光更敏锐,对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解、判断更全面、更准确。这种思维方式,无论对于治学或处世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称之为“大智慧”。

  大视野

  学术上的大视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增多,二是体验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大学是知识密集、***************密集的场所,这种高度集中的特性决定了大学有频繁的学术交流活动。大学里浓厚的学术氛围促使学生就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讨论,在这种非正式的交流、沟通中,大学生会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在不知不觉中拓展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在大学,各种学术报告、讲座非常多,大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到学术大家的风范,学到治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深造、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培养方面,大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必修课以外,还可以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生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不同大学之间加强了横向联系,实行学生的双向流动,允许一部分大学生到另外一所大学学习,互相承认学分,有的学生甚至可以交流到国外的一些著名大学中去。有的大学给大学生提供科研经费、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或者鼓励大学生创业。这种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多渠道的学术交流,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眼光向内”,学会从一个更高的平台、更科学的角度分析、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个性特点,另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眼光向外”,把本学科、专业的特点同社会对***************的要求结合起来,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治学策略。

  大人生

  在现代社会,人的职业选择同其受教育背景紧密相连。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把社会的需要作为自己职业生涯设计的中心。

  大学传授的高深学问,不仅可以使大学生的知识量增加,而且可以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这种道德水准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上。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用思辨的头脑、科学的视野,加深对职业本质的理解,学会以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标准不断调整、修正自己的职业规划,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正是在这种不断调整中,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完成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社会为中心”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完成,也就意味着个体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成熟”。

  大学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吸引大批学子,大学新生的到来又为大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大学新生既是大学的客人,又是大学的主人。因此,大学生应积极适应大学的***************培养模式,使自己的身心发展更和谐,使自己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完成从“学生”到“公民”的角色转变。

打印本文